女煞葛洛莉1980

剧情片美国1980

主演:吉娜·罗兰兹,巴克·亨利,朱莉·卡门,约翰·亚当姆斯,约翰·芬尼根,Bill Wiley,瓦尔·埃弗里

导演:约翰·卡萨维蒂

播放地址

 剧照

女煞葛洛莉1980 剧照 NO.1女煞葛洛莉1980 剧照 NO.2女煞葛洛莉1980 剧照 NO.3女煞葛洛莉1980 剧照 NO.4女煞葛洛莉1980 剧照 NO.5女煞葛洛莉1980 剧照 NO.6女煞葛洛莉1980 剧照 NO.13女煞葛洛莉1980 剧照 NO.14女煞葛洛莉1980 剧照 NO.15女煞葛洛莉1980 剧照 NO.16女煞葛洛莉1980 剧照 NO.17女煞葛洛莉1980 剧照 NO.18女煞葛洛莉1980 剧照 NO.19女煞葛洛莉198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00:28

详细剧情

  萧条的城市里,帮派分子随处可见,担任黑手党会计的杰克因为私吞黑手党财产并向警方告密,而遭到黑手党监视,他一家人被困在公寓中随时会遭遇不测。杰克和妻子将小儿子菲尔托付给单身女邻居葛洛莉(吉娜·罗兰兹 Gena Rowlands 饰),然而他们自己却没能躲过黑手党……欲追回钱款的黑手党继续追索菲尔,但此时,身份并不简单的葛洛莉挺身而出,决定保护这个陌生的男孩。二人在黑手党的包围中侥幸逃走,声称厌恶孩子的葛洛莉与英语不甚流利的混血男孩在步步惊心的旅途中营造了互信与默契,但葛洛莉清楚,真正的把菲尔从黑手党手中解救出来需要她做出一个惊险的决定……

 长篇影评

 1 ) 好的作品,需要导演更有勇气的冒险和取舍,哪怕它使得电影偏离逻辑

我一直觉得美国电影太重剧情,演员表达太过直接,导演们缺乏给电影留白的艺术细胞,编剧们把故事写的太合乎逻辑以至于死气沉沉,影像层面更是肤浅得可怕,好像从不知道什么是意味深长且余韵无穷的留白。 直到看到这部作品,我发现,它改变了我对大多数美国电影的印象。毫无疑问,它存在明显的剧情瑕疵和人物瑕疵(这种取舍和设计,使得故事更好看,逻辑性更弱,热爱它的观众甚至愿意闭上他们能发现瑕疵和不和逻辑的眼睛),但是它平衡感了影像,剧情,表演,节奏,浪漫主义及余味无穷的电影留白。它是目前为止,我看过的美国电影里面,最特别的一部。 影像 80分 影像层面,其实刚刚达到大师标准。因为这部电影影像跟随着剧情,服务于剧情,若说影像层面有太深造诣,绝不可能,但导演的影像风格,基本确立。或许是受美国电影传统式叙事结构的影响,或许是太过于重视剧情和人物的表达,影像成为剧情和人物的烘托,这是导演的选择,当然,这并非不好,反而,它依然使得影像发挥出了迷人的魅力。 剧本 90分 这个故事有多迷人,这个剧本就有多迷人,不过这种迷人,是影像,导演和表演层面,而不太突出体现在剧本层面。 剧本并不完美,甚至充满缺陷,故事有千万种不合理,可纵然如此,依然挡不住剧本服务于作品过程中,电影做出合理的不和逻辑的故事情节取舍。有得有失,得在于保留了电影完整的浪漫氛围,省略了无关紧要,或者说强化故事主线;失在于不合传统故事表达逻辑,部分情节,突兀且不合理。 表演 90分 小男孩最初其实还没有完全进入角色状态,但是扮演葛洛莉的女演员,一开始便很好的找准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强大的个性,精准的表演直觉,以及美国女演员身上罕有的表演留白,没有过度表达,一切恰到好处。在这里,我并不喜欢去分析这位伟大的女演员层次化的表演,恰好相反,这种表演方式,更混沌的处于一种层次和无层次的边缘,类似于于佩尔的表演方式,它丰富并充满解读性,且绝不单一的表达某种情绪,而是使得角色完全成为情绪的混杂体,我认为这是使得一个角色复杂并富有深度充满魅力又独一无二的关键所在。不仅如此,葛洛莉在处理她这个角色与小男孩之间这种不断变化的人物关系及对手戏过程中,找准了定位,平衡好了二者之间关系。 导演 90分 和艺术电影导演还有一定差距,但是这种差距通过导演更人性化的电影掌控得以抚平。导演的优势在于细节层面的想象力,给了葛洛莉和小男孩创造了太多足以碰撞出故事火花和留白的情景,并很好的捕捉到它们。 创新 90分 毫无疑问,如果说低俗小说有些过分浪漫,重庆森林有些过分文青,戈达尔的电影的自由与浪漫还拘束于一种艺术化的表达,阿巴斯重视对人性的深层次挖掘与关怀并运用纪录式视角的旁观力量,去为电影贴上某种标签。那么这部作品,正如演员混杂各种情绪的精准演绎,这部电影具备以上多种元素,并平衡得恰到好处。 内容系数 0.9 得分 80分

 2 ) 迷人的葛洛莉

《女煞葛洛莉》有着中规中矩的制作,无论是运镜、剪辑、叙事,这部片都无甚亮点。这部电影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丰满的人物和人物间绝妙的化学反应。

女主角为什么迷人?首先,《女煞葛洛莉》呈现的是一个衰败、肮脏的世界,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处处能看到萧条的街道、老旧的建筑和贫民窟,甚至片中最有权势的黑帮老大也有个不好使的“缓慢电梯”,而在这个世界里,女主角始终穿着精致、打扮有型,凸显了她与整个环境的格格不入,进一步强调了主题中的“个人对抗体系”。其次,和常见类型片展现的“女人都是天生的母亲”这种刻板印象不同,葛洛莉是位厌恶儿童的单身女性,她的目标不是找个男伴,而是存下钱过安稳生活。这两处独特的处理让葛洛莉的形象丰满又迷人。

一反卡萨维兹常态,本片如同常规类型片一样使用了丰富的配乐,并且丝毫不试图掩饰电影所处的年代。同样的剧本和演员,如果交给一个熟练的类型片导演,比如帕尔马来拍,恐怕电影制作会更精良,几场重头交火戏也会更精彩、更充满悬念。

 3 ) 一场不紧张的逃亡之旅

《女煞葛洛莉》在影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在《这个杀手不太冷》可以看到相似的情节,在王家卫的《重庆森林》中,也能看到致敬罗兰兹的角色(林青霞饰演的金发杀手)。对笔者而言,电影剧本有可取之处,足以营造出各种冲突,但笔者认为电影拍得没有想象中那么出色。

类似的电影情节,观众可以因《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情节而聚精会神,但在观看《女煞葛洛莉》却无法产生相应的刺激感,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卡萨维茨并没有在电影中制造出不安感以及刺激感。女主角带着一小孩,从实际生活中其实是弱不禁风的一对组合,任何威胁都会变得十分棘手,如果着重表现黑手党或者警方的追捕,那么电影绝对比《这个杀手不太冷》更为刺激。但电影却没有抓住女主角两人的弱势做足功夫,也没有依托这点制造跌宕起伏的剧情反转,电影里面的黑手党业余到让观众无话可说,如此弱鸡的对手,又岂能营造出必要的危机感呢?电影除了用镜头对准女主惊慌的脸庞之外,啥也没做。因为电影气氛一点都不紧张,女主的表演反而像个小丑一样可笑。

氛围营造不足之外,情节发展也是模糊不清,女主带着小孩逃亡,路线始终动摇不断,只是在原地不断打转,丝毫没有目的计划可言,因此电影主线没有逃亡惊险的感觉。那么卡萨维茨是否真的只想拍好一个故事呢?作为美国独立电影的先驱者,卡萨维茨或许有自己的想法,或许他的重心压根不在于情节,逃亡这是一个麦高芬,在逆境中表现一对陌生人的情感或许才是焦点。

但问题同样存在,因为电影情节推进的过程中,女主和小男孩压根没有过多的情感交流,也没有表现太多的情感挣扎。女主作为一个“讨厌”小孩的人,转变为一个为了小男孩可以牺牲生命的“母亲”角色,这如此大的转折,电影中进入缺乏深入的情感铺垫。因此观众对于女主的动机始终是模糊的,女主的行为也不足以产生信服力,那么如此情感又岂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呢?伊斯特伍德在《完美的世界》中,成功表现了大叔与小男孩的情感刻画及转变,因此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并为主角们的命运而触动。但《女煞葛洛莉》中却看不到类似的情节。

当然,电影让笔者感到惊艳的就是配乐了,萨克斯的音色演奏出一股荒凉不安的感觉,这让人想起港片的江湖感,也将女主逃亡的悲凉及左右为难的感觉表现出来。就这一点依然可以看到卡萨维茨的爵士魅力,而他创造性地使用孩子配角,也让电影增光不少,剧情上营造了趣味的可能性,这一点对后世者影响不小。

 4 ) 和颠峰说再见,留胶片作见证

GENA还是老了,单看海报就明了了。《葛洛莉》的时候她50岁,和47岁时的《首演之夜》和44岁时的《受影响的女人》相比,她的确是一步一步衰老下去的。GENA明显发福,虽然打了肉毒素使得面部比较光滑,但嘴角、眼角和鼻子周围的皱纹却显得尤为刻薄,就连戏中的台词都在暗示这点(“你在笑什么?我的鼻子么?”)。GENA给人感觉柔弱,像是个感情丰富表情滑稽嗜烟好酒的神经质结合体,处理感情戏自然驾轻就熟,而动作片,特别是一位“女煞”未免觉得单薄。电影中她开枪的镜头都表明GENA对枪支和瞄准并不在行,而让她拖着个大行李又带着个孩子同时在路上东张西望,真让人担心她那被烟酒腐蚀的身体是否抗得住——有一句对白“我的脚都发软了”更像是她自己加上去的抱怨之词。GENA在影片中还是不断的换衣服,不过相对《首演之夜》节制了很多,然而线条松垮颜色夸张的服侍,和“女煞”应有的干净利落相差甚远,怪不得她在街上就被熟人认出来——她太显眼了。GENA的角色很窝囊,半推半就的照管邻居的孩子、东躲西藏心惊胆战、用枪威逼别人然后疯狂逃跑、被人在地铁里堵了个正着而没有一点防范,最后心里崩溃后选择了折中的方案:交出书籍而恳求放了孩子。在和老大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之所以GLORIA能够打死那么多黑帮弟兄,是因为她是女人,没人会话不投机就“用枪指着对方”并毫不犹豫的开火。用现在的眼光看,30年前GENA塑造的GLORIA,的确不够“靠谱”,甚至让人觉得可怜。但就在当时而论,荧幕中的这种铁血娘子和幼小男童的组合的确少见,而且对后来的电影具有启蒙的意义。对于GENA来讲也是戏路的一种拓展,当时生活中的她是否也是一只母老虎呢?这个只有卡萨维兹知道了。
JHCV在这部片子中没有使用他在70年代惯常使用的晃动镜头、冷暖混合色调、嘈杂对话、无主题叙事等等手法,而是平铺直叙,让人觉得要么是他自己腻烦了重复自己,要么就是他妥协了。这部中规中矩的叙事片中,有很多情节的漏洞,比如影片没有介绍GLORIA在坟前吊唁的是谁,也就是说对她的历史交代的不够明确,减弱了人物的立体感;报纸的头版头条登出了小男孩菲尔的特写照片,大街上居然没人认出他来;GLORIA坐电梯逃跑的时候,黑帮将电梯顶打出很多大窟窿,GLORIA居然能够全身而退;最后一幕GLORIA为什么还要戴可笑的假发出现来装祖母等等。看来JHCV还是习惯通过零碎的堆积叙述一个开放性的故事。虽然这部影片在威尼斯大获全胜,但ALLMOVIE和IMDB给这部的评分分别是3.5星和6.8分,看来这个随时随地点烟的女英雄形象的确不够健康,没有获得“官方”的肯定,因此GENA也再次错过染指小金人的机会。也许这个结果就如同JHCV众多电影中的人物一样,有种淡淡的宿命在里边。此后JHCV身体每况愈下,二人再也没有能够合作出经典的剧作,而GENA的经典荧幕形象只能由少数的几部电影的胶片保留记录着。
爱之深责之切,50岁的GENA总算还是留住了最后的风韵,她威逼对方时戏谑讽刺的表情还是她最具代表性最独特耐看的。原创很重要,虽然粗糙但你不得不承认,看完影片后的确可以让你像菲尔那样渐渐依靠并爱上这位女煞葛洛莉的。

 5 ) [Film Review] Gloria (1980) 7.5/10

Cassavetes’s tenth feature, GLORIA is a Venice Golden Lion winner, an honor shared with Louis Malle’s THE ATLANTIC CITY (1980), its skeletal storyline anachronistically reminds of late comers such as Luc Besson’s LÉON: THE PROFESSIONAL and Eric Zonca’s JULIA, Gena Rowlands plays an ex-moll Gloria Swenson (a nod to G. Swanson), who is press-ganged into protecting a young Puerto Rican tyke Phil Dawn (Adames), the 6-year-old son of her neighbors Jack and Jeri Dawn (Henry and Carmen), by the aftermath of the Dawn’s ruination at the hand of a mob clan.

The reluctant pairing of a recently bereft, peremptory kid and a childless, trigger-happy termagant takes a tough route in the purlieus of NYC (although it gives audience a wrong impression that a six-year-old can freely ride on a train or take a taxi in the land of freedom), and Cassavetes’s script has no tact in plot plausibility, police force is conspicuous by its own absence after their initial advent, and the ill-fated henchmen from gangster land don’t fare better either, often insipidly and frictionlessly overwhelmed by the outnumbered duo-on-the-lam. Ergo, the momentum is emphatically concatenated by Gloria and Phil’s consecutive hopping from one big yellow taxi to another, transiting from one transitory dwelling to another, concomitant with the bumpy ride of two strangers’ bonding process, to the point where great sacrifice is induced to end all the fracas.

Ms. Rowlands, as fabulous as ever, roundly commands our attention under her hubby’s close inspection, her Gloria, might be a far cry from a competent child rearer, but fo’ shizzle she knows how to handle ruthless yet code-of-honor adhering gangstas by exerting her feminine acuity and quick-on-the-draw second nature. It is a larger-than-life character, but Rowlands prevails with her inimitable flair and pizzazz that even the far-fetched happy ending cannot take the shine off her pervasive brilliance.

Moreover, the interplay between Gloria and Phil, beguilingly detracts from the mushy maternal bond default, also helped by an alternately rambunctious and biddable temperaments of a telegenic Adames (intentionally or not, it also implicitly reflects the sign of its times, how toxic masculinity takes its root at a boy’s young age), there is a rare balance of parity in the duo’s co-existence (which might surprise a prudish mind), far from being a trite exploitation of a childless woman’s effusing motherly love triggered by a cute, doe-eyed boy, in the end of the day, it is a goodhearted human being’s sense of justice and compassion that outflanks one’s primeval self-preserving rationale, and elevates Gloria into a very unlikely heroine.

Opening with Romare Bearden’s water colors, and dialing up Bill Conti’s soaring saxophone-heavy score, John Cassavetes’s GLORIA is as close as a genre practice among his output, while structural and narrative coherence may be in deficit, as far as watchability is concerned, it can still hold court thanks to a magnificent leading lady and Cassavetes’s unorthodox discernment and aesthetics.

referential entries: Luc Besson’s LÉON: THE PROFESSIONAL (1994, 8.6/10); Erick Zonca’s JULIA (2008, 7.1/10); Cassavetes’s OPENING NIGHT (1977, 8.1/10).

 6 ) 《女煞葛洛莉》:弱者回归爱的拥抱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3477.html

匹兹堡的公共墓地里没有其他人,甚至连小菲想要载他回到镇上的出租车也离开了,在小菲面前,只有寂静的墓碑,只有浓郁的大树,只有冰冷的十字架,也只有一个人的行走,一个人的说话。在那陌生的墓碑前,小菲喃喃自语:“你好,葛洛莉,我知道你已经死了,请向我的家人问好,我妈妈以前是多么爱你……”小菲把自己当成是唯一的生者,他的家人被黑社会杀害,保护他的葛洛莉也难逃厄运,而死亡作为一种和生者永远相隔的状态,似乎只有听得见他内心的呼唤。而面对再不能相见的死者,面对冷寂无人的墓地,小菲其实已经成长为一个坚强的人,他甚至没有哭泣,和死者的告别也是他走向自己人生另一个方向的必要仪式。

可是,在公墓的那条路上,他分明看见了那一辆黑色的轿车,分明看见车上走下来穿着黑衣的女人,“你不来亲亲你的奶奶?”小菲没有奶奶,在一家人惨遭黑社会杀害之后,他似乎已经没有了亲人,但是眼前的这个黑衣女人就是“复活”的葛洛莉,就是一直以来保护他的葛洛莉,他露出惊喜的表情,然后飞奔过去,一个猛烈的拥抱将他们又联系在一起。这是陌生的匹兹堡,这是冷寂的公墓,而就在这无人的地方,一个装扮成奶奶的女人,一个坚强地和死者告别的小孩,他们拥抱而成为一个整体,仿佛是至亲的爱,温暖彼此,而当小菲扔掉“奶奶”的帽子和假发,就是一种对于彼此感情的真正回归,他们相遇,他们相见,就像三个半小时之前的那个约定,他们在这场谋杀中永远不会走向死亡。
 
那一刻,她已经不是一个女煞,而是一个女神,就像在宾馆里分开的时候,葛洛莉问小菲:我能不能当你妈妈?小菲很坚定地说:“你可以当我妈妈,你是我妈妈,也是我爸爸,是我的家人,我的朋友,甚至是我的女朋友。”一个邻居,一个被妈妈临危受命保护他的女人,从曾经的躲避、厌恶,到如今的依恋,在这步步惊心的逃亡之路上,完成了关于爱的定义,小菲找到了家人的感觉,而葛洛莉这个曾经讨厌孩子的黑社会杀手,也在着互信和默契中,找到了自己作为母亲的感觉,可以说,不管是对于小菲,还是葛洛莉,他们都是在这关乎生命的惊险中完成了身份的转换,也最终完成了爱的最后拥抱。

一个是背负着命案的女人,一个是六岁的波多黎各男孩,他们在这个城市里都是弱者,在他们面前存在的是强大的体系,即使在公墓里他们胜利汇合,温暖地拥抱,但其实,那种被追杀的危险还存在,随时有可能从背后伸出一支枪,随时会射出一颗子弹,随时会被抓住会死去,这不是他们逃离的终点,但是在暂时的安全中,在欣喜的拥抱中,他们已经收获到了满满的爱。可是说,这种爱抵抗着外界的危险,抵抗着随时的谋杀,抵抗着恐惧。一家人当初为什么会被黑社会灭门?小菲的爸爸杰克是犯罪集团的会计,而当他将那份账簿交给联邦调查局的时候,他已经触犯了那个强大的体系,所以在一家人希冀从贫民窟的房子里逃离的时候,那些子弹便射向了他们的身体,并不是他们缺乏爱,而是在混乱中,在彼此职责中,他们根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也没有能力保护他人,小菲的妈妈省着父亲的气,小菲的姐姐甚至也不肯在最后的关头离开,所以他们在无措的不安中,遭到追杀,杀手们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将握着两把手枪的家人杀害。

一边是家人在彼此的冷漠中被杀害,另一边则是葛洛莉和小菲的互信和默契中逃离,两种结局的背后其实就是关于一种爱的传递。葛洛莉似乎只是在向邻居借一点咖啡中卷入到这一场麻烦里,杰克要葛洛莉保护小菲,在自己无处可逃的情况下,他只想让自己的儿子保全生命,带着那本重要的账本逃离现场,那一刻,父亲杰克对于小菲也是充满爱意的,他抱着他对他说:“当个男人,不要相信任何人。”他亲吻着他,对他说:“我爱你。”和妻子、女人的争吵,和儿子的亲吻告别,在杰克的身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而这种区别也浸透着某种社会的男权思想,当小菲最后拿着账本和葛洛莉走上逃亡之路的时候,他其实就是作为黑社会最大的威胁而存在,他以后会变成一个男人,甚至会成为复仇的男人,所以他们想方设法要抓住着复仇的种子,即使葛洛莉几次要将账本交给他们以期获得小菲的安全时,他们也总是拒绝,最后葛洛莉在曾经的男友托尼面前,求他放过小菲的时候,托尼却还坚持要那个男孩,“我们做的事情不是谋杀,我们只要那个男孩。”男孩是潜在的敌人,追杀他的价值远远超过那一本账本,所以在这样一种思想之下,对于小菲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他只是一个六岁的男孩,一个连箱子也拿不动的男孩,一个账本都会忘在出租车的男孩,一个连英语都不能流利表达的男孩,在枪和子弹的巨大威胁中,很可能会成为强大体系的牺牲品,所以不管是小菲还是葛洛莉,所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那个强大的体系,当葛洛莉对小菲说出“体系”这个词的时候,小菲不解地问:什么叫体系?为什么赢不了?葛洛莉却也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是的,无语也是无奈,在所谓的体系里,一个六岁的男孩,一个孤独的女人,无论如何都是弱者,无论如何随时可能被追杀。

而这个强大的体系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惹上了麻烦的黑社会体系,另一种则是警察、联邦调查局相关的政府体系——葛洛莉本来就是混在黑社会里,一方面她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黑社会的追杀中创造机会,可是另一方面,她也一直是政府追踪的目标,是政府绳之以法的犯罪分子,所以在保护小菲的过程中,她所面对的两个体系都可能给自己带来威胁,“那些黑帮成员是我的朋友们”,但是在“朋友”的追杀中,“我不能带你去见警察,因为我有案底。”一方面是追杀,一方面是逃避,葛洛莉接受保护小菲的任务,其实就是将自己推向了一个双重危险的境地。

所以接受这个邻居的任务,一开始她显得有些盲目而无奈,在小菲第一次进入她的房间里的时候,她对他说:“我有公寓有钱,为什么要保护你?”小菲是不舍得离开自己的家,离开自己的家人,他在走廊上抱着那本账本犹豫徘徊了好久,他在失去家人的同时是不想被眼前的这个女人保护的,充满了警惕心的他在葛洛莉面前骂她是笨蛋,是猪,“我要我的爸爸,我恨你。”所以在小菲的拒绝和逃避中,葛洛莉陷入到一种矛盾中,她对眼前这个男孩说,我的房间里有鱼,又对他说,你愿意跟我的猫一起玩吗?鱼和猫,是两种不能共存的东西,但它们都在葛洛莉的世界里成为一种玩物,就像葛洛莉面对保护小菲的任务一样,也在这种欲罢不能的矛盾里。

鱼和猫终于没有带离这个房间,葛洛莉带走的是对她充满警惕心甚至仇视的小菲,所以在这场逃亡过程中,葛洛莉作为一个不喜欢孩子的女人,作为一个根本没有母爱的女杀手,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个挑战,而失去了家人的小菲也在缺少爱的现实里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他们就像鱼和猫一样,天生就注定无法和谐共存。一开始,从房间里逃脱之后,葛洛莉就想把小菲赶走,叫他不要缠着她,“我不想被杀。”这是葛洛莉的不安,她似乎想要告别这种追追杀杀的生活,但是在空旷的街道上,在杀手随时出现的城市里,葛洛莉其实无法将小菲推向危险的境地,那时候小菲也不愿离开她,他仅仅跟着葛洛莉,抱着葛洛莉。

一方面小菲害怕独自一人面对危险,另一方面,小菲又渴望像父亲所说,成为一个男人,所以他总是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我要成为男人。”而对于葛洛莉,也总是无法消除那种警惕心,消除对她的不信任,“你不是我妈妈,我妈妈是很漂亮的。”在他面前的葛洛莉,总是抽烟、喝酒,总是训斥他,总是要甩掉他,所以在他的内心世界里,他渴望自己成为一个男人,一个最棒的男人,一个可以保护自己的男人。在那次争吵中,他骂葛洛莉是笨蛋,是小虫,是烂人,所以他义无反顾地抱着那本账本,离开了葛洛莉。而葛洛莉在酒吧里喝了酒抽了烟之后,却忽然觉得自己很愧疚,她跑到街上才发现那个倔强的男孩真的不见了,这时候她才着急起来,对于她来说,是辜负了一种邻居的责任,所以她四处寻找,而当她看见小菲被黑社会的人带到一个房间里的时候,她又一次使自己成为冒险的杀手,独自闯入禁区,独自解救出小菲。

黑社会一路追杀,他们几乎就在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而葛洛莉和小菲在每次追杀中总是能化险为夷,在一个女人和一个男孩的身上,总是有两样东西,一样东西是小菲抱着的账本,另一样东西则是葛洛莉放在包里的那把手枪,她在街上用枪射杀车里的黑社会成员,在饭店里用枪指着跟踪来的他们,在房间里用枪解救出被带走的小菲,在地铁里用枪保护自己逃离,在托尼的住所里她还是用枪惊险地离开。用枪保护自己和小菲,用枪威胁靠近的黑社会成员,一方面黑手党成员几乎都业余到没有一丝反抗的能力,葛洛莉能够屡次逃脱他们的追捕,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女煞超过男人的冒险和勇敢精神,但是另一方面,只要回到旅馆,葛洛莉又变得紧张、不安,甚至恐惧,当房间有人敲门的时候,她总是神经质地举着枪,把所有人都当成了敌人。

一方面是勇敢而果断,一方面是紧张和不安,而这也正是葛洛莉作为一个女杀手的两面性,所以在和小菲的交往过程中,在他们相离相合的交往中,彼此也从防范、无奈慢慢滋生出信赖,他们面对同样的敌人,他们同住在同一间房间,甚至他们同睡在一张床上,总是上半身裸体的小菲不是一个成熟的男人,但是在惊险过程中,他也在慢慢长大,他问过葛洛莉,你爱我吗?葛洛莉笑笑,对他说,我比你重60磅。男孩和女人,一种奇怪的组合里,或许存在着的是一种依赖和关爱:葛洛莉用枪保护着小菲,小菲也施展自己的聪明和机智,像一个男人一样带着她穿过秘密的通道;而在房间里,葛洛莉照顾他,给他一种母亲的关爱,而小菲也帮着晾葛洛莉那大堆的衣服,他们开始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因为对他们来说,拥有的是同样的目的。

小菲慢慢变得坚强,慢慢像个男人,他甚至用烟灰缸当成武器,和葛洛莉一起面对令人紧张的敲门声;而葛洛莉也慢慢激发了母爱,她抱着小菲把自己当成了小菲的妈妈。而最后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葛洛莉要去见曾经的黑社会男友托尼,小菲对她说:“我爱你,葛洛莉,至死不渝。”而在和托尼交谈条件时,葛洛莉对他们说的那句话是:“我感觉就像是他的母亲,你们都有母亲对吧?”面对一个曾经“做过爱”的男人,葛洛莉似乎只能得到对话的机会,而当“我要那个男孩”的要求威胁到葛洛莉的时候,她也只有最后开枪逃离一条路,最后谈判的希望破灭,和小菲约定的那三个半小时成为他们走向彼此的最后机会,他们都是弱者,但他们都在彼此信任和爱中找到了力量。

小菲说:“我爱你,葛洛莉,至死不渝。”葛洛莉对托尼说:“我爱上他了,是母爱。”逃生的过程中他们随时可能会死,但是这一种从未有过的爱的感觉却让他们紧紧成为一体,无论是鱼和猫,无论是年幼的孩子还是历经风霜的女人,他们都在矛盾的世界里寻找那一种平衡,寻找遗落的爱,寻找坚强的力量,而最后墓地里的那一个拥抱,是一次自我的超越,是一次真正的温暖,化解陌生,化解死亡,化解危机,化解恐惧,在各自的世界里形成牢不可破的壁垒。

 短评

太迷人了:从开头的公交车上摔一跤到借咖啡到耐心展开的故事表里;从上西区到上东区到中城到地铁到大桥到皇后区到纽瓦克,都有抓住各个区域的特色(Gloria的衣服也都好美。看了之后觉得Leon好浮夸重庆森林好抖机灵...

6分钟前
  • 力荐

美国帮派得以苟延残喘到今时今日真是个奇迹,家族成员都是靠领政府救济活命的对吧;美国的警力就更弱,或许电视通缉和市区开枪这些小问题都不屑一顾,可竟让敬老院式的好好先生们对追踪定位屡屡得手,又未免太过松懈;最后,感谢卡索维茨给傻逼观众带来了一出笑点诡异又装腔作势的反类型极致观影体验

8分钟前
  • 李可笑
  • 较差

荒诞见真情,小正太与熟女的故事

10分钟前
  • 泥巴
  • 推荐

第37分钟葛洛莉拔枪怒射灭了一车人 一个年华老去的暮年女杀手和小崽子的蹩脚逃亡你赢不了体制的

15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影史第一次看约翰·卡萨维茨,影像风格非常迷人。女杀手与小男孩在城市之间辗转逃亡,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相互羁绊而滋生感情,是同时具有冷酷与温情的电影。林青霞在《重庆森林》的造型就像Gloria一样。

20分钟前
  • KitajimaJunko
  • 推荐

3.5 子役的灾难级演技毁了全片 我要是Gloria早把这小逼崽扔了 / SIFF第1场

22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卡萨维蒂的《爱丽丝漫游城市》/《杀手不太冷》。单拎出来当(异类的、自反性的)类型片看会有一点惊喜,类比戈达尔早期;但放在导演的整体序列中,无疑位于最差的那一阶。本片最大失误,也许是小孩演的非常一般,和吉娜搭戏搭不起来,像奥斯卡影后和金酸梅男主角戳那飙,无语。另外一旦不是陷入中年危机的窘迫男性,卡萨维蒂的魅力就锐减,让人看不下去。倒也看得出孩子是他的童年自指,拍得诚实。

2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各方面来说都像是卡萨维茨最平庸的一部了,漂亮的开头给了太大的期待。最大的问题在于情感的延续性,卡萨维茨的调度是高度依赖于即兴表演的,因而摄影机对瞬时的、神经质或歇斯底里式的情感冲击之张弛与把握非常到位,然而对于一个类型故事片所需要的精准、高效而又完备的“羁绊构建”以及过程中一系列大趋势不变的起伏变化来说——不仅死板得屈才,而且整个过程也是存在断裂的。

25分钟前
  • Accattone
  • 还行

i love you,i love you to the death

27分钟前
  • 推荐

用生活流的写实手法讲述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故事,效果美妙,异常好看,比后来者《杀手莱昂》耐看。大概昆汀也从卡萨维茨的作品里汲取了不少创作灵感吧。

28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这毫无疑问是卡索维茨的电影,那个长相微笑都和自己神似的小男孩,还有自己的、我们的女神罗兰兹主演。但这又是最不卡索维茨的电影。我所期待那种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最真实的美丑,取而代之是戏剧性的虚构。不断上下楼梯和换乘交通工具的生死逃亡,也远没有仅在卧室里一男一女间的争吵充满紧张。

30分钟前
  • 荒也
  • 还行

原来这个杀手不太冷也不是“原创”!卡萨维茨拍城市拍得太好了,体育场的一瞥,公共交通的不停出现【公交车,出租车,地铁】,背景人群自然入镜,疏离感从头贯彻到尾。反倒故事上稍微差点,女性主义的凸显【没有家庭,没有孩子】与“母子”关系对回归传统女性形象的表现之间的矛盾没有极具有力的刻画。

33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看过女煞葛洛莉后,你会觉得拍出杀手莱昂的吕克贝松并不是那么伟大,或者说,他之所以那么伟大,是因为他站在了约翰卡索维茨的肩膀上

36分钟前
  • 力荐

把那个熟悉的Gena放进商业类型片结构里居然还挺成功,至于逃得有点莫名,怎么讲,类型片难道不就是为了逃亡而加个理由吗~6岁就觉醒了撩妹原力的拉丁小弟弟夸她tough, strong等等只愁找不出词,我想:弟弟可惜你们没有“屌”这个说法。Gloria逃命也不忘带足n套裙装始终细高跟,真是精致女孩。Bill Conti的音乐故意非常浓重但有一个萨克斯theme爆好听。摄影风格非常70年代初,尽显纽约脏乱差(不过市民都很讲义气)。

40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因為Cassavetes,因為Gena Rowlands一切都變得好看!!!

45分钟前
  • 何阿嵐
  • 推荐

第一部卡萨维蒂//中文片名的女煞这二字加得真是微妙 能算更直观地表现了葛洛莉的不同//女性身份不断转换 而且两性之间的关系确实不一定落脚在爱情上//绝对女主 几乎不可能不爱上葛洛莉

46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1.浴室里崩溃一下不要紧,站起来还是要双枪毙敌啊 2.开头买菜回家上楼一段真惊艳 3. 纽约的的哥都是等着人拿着枪上来还不忘交规为后面追杀的车子左转示意的铁血汉子 4.小孩拉跨到对手戏完全没看头了,但是纯粹是因为义气以及与体制抗争的理想而铤而走险的Gloria本来就更带感啊 5. 所以王家卫看了多少遍这个!

47分钟前
  • 牛肉粉.cpp
  • 推荐

对贝松影响肯定很大

51分钟前
  • kulilin
  • 推荐

中间略拖沓,但丝毫不影响进入我的年度十佳复赛。开头结尾尤其撩人。小男孩的表演是一个奇迹。介于经典和蹩脚之间的奇迹。

52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女性对卡萨维茨的童年到底做了些什么。。老女人罗兰兹能不能不要这么美啊呜呜呜呜

55分钟前
  • lvji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