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

科幻片美国,英国2010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艾利奥特·佩吉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播放地址

 剧照

盗梦空间 剧照 NO.1盗梦空间 剧照 NO.2盗梦空间 剧照 NO.3盗梦空间 剧照 NO.4盗梦空间 剧照 NO.5盗梦空间 剧照 NO.6盗梦空间 剧照 NO.13盗梦空间 剧照 NO.14盗梦空间 剧照 NO.15盗梦空间 剧照 NO.16盗梦空间 剧照 NO.17盗梦空间 剧照 NO.18盗梦空间 剧照 NO.19盗梦空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12:28

详细剧情

道姆·柯布(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与同事阿瑟(约瑟夫·戈登-莱维特 Joseph Gordon-Levitt 饰)和纳什(卢卡斯·哈斯 Lukas Haas 饰)在一次针对日本能源大亨齐藤(渡边谦 饰)的盗梦行动中失败,反被齐藤利用。齐藤威逼利诱因遭通缉而流亡海外的柯布帮他拆分他竞争对手的公司,采取极端措施在其唯一继承人罗伯特·费希尔(希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饰)的深层潜意识中种下放弃家族公司、自立门户的想法。为了重返美国,柯布偷偷求助于岳父迈尔斯(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 饰),吸收了年轻的梦境设计师艾里阿德妮(艾伦·佩吉 Ellen Page 饰)、梦境演员艾姆斯(汤姆·哈迪 Tom Hardy 饰)和药剂师约瑟夫(迪利普·劳 Dileep Rao 饰)加入行动。在一层层递进的梦境中,柯布不仅要对付费希尔潜意识的本能反抗,还必须直面已逝妻子梅尔(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 饰)的处处破坏,实际情况远比预想危险得多……

 长篇影评

 1 ) 这电影还真不只是单靠天才创意玄妙灵感就能拍出来上映的

看《盗梦空间》时脑子里依次不讲道理瞎蹦出来的,简略摘:《黑客帝国》,郑渊洁老师《第3180号专利》里的做梦帽,《世界尽头冷酷仙境》里“世界尽头”的虚拟世界构筑,埃舍尔楼梯,黄粱,庄周梦蝶,博尔赫斯的《双梦记》和《南方》以及其他名字忘掉意境类似的东西,《爱德华大夫》,莫比乌斯环。
然后其他同学补充:
啊想到了《红辣椒 パプリカ》(嗯我也是刚想起来,红辣椒曾经被译做过《盗梦侦探》)。
啊想到了《记忆碎片》。(同一个导演的)
啊想到了王晋康《七重外壳》。(科幻迷同学们的意识也很敏锐)
啊想到了《搏击俱乐部》。
啊想到了库布里克老师。
啊想到了佛洛伊德老师。
啊想到了《玫瑰人生》。
啊想到了《机器猫》。
……
……

结论是:看这电影,每个人都想到了许多触类旁通但又似是而非的东西。

可见,文艺作品拿梦境和心理学说事,大家都有过不少经验。《机器猫》多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题材,也拿做梦枕头套过三重梦境。博尔赫斯大半辈子都在各类神秘几何图形的结构下写梦啊镜子啊迷宫啊之类,而且他随便往前一追溯,远到《一千零一夜》里各类玄幻结构,近到诸位宗教界人士的冥想宇宙结构,说明许多仁兄都没事动过“现实世界是否一场梦”之类的念头。科幻小说的例子就不多提了。其实何需文艺作品来武装,随便找个朋友聊天,他也许都会跟你念叨些类似念头。我从不只一个人嘴里听过如下的段子:
“我小时候也经常想,各种至小微粒里里是不是有无限小的宇宙,我们是不是被包在另一个微粒里,外面有无数重宇宙?又或者,我们都只是哪个人做梦的产物?”
最后这句话,其实以前经院哲学各种互掐里出过类似的段子。琢磨各类材质名称理念原型后免不了会出几个“上帝用想就创造了世界,我们都只是上帝梦中的人物”云云,当然这类想法通常是异端,要被和谐的。这大概说明,
哪朝哪代,梦、意识、虚无、死、存在、真实的世界,类似话题,永远被人当个大事琢磨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琢磨过。



话说,电影这东西和很多艺术门类一样,开始时粗放直率,花样百出。那时的电影要多粗糙有多粗糙,可是表现手法大胆华丽。因为万事草创,大家爱怎么咧怎么咧。那时搞电影大多戏剧、绘画、音乐们转行而来,才子风流得紧。所以现在看早年黑白默片,会在质量参差之余,发现“妈的原来老爷爷们没色彩没声音都敢这么前卫”!
然后等电影开始成门赚钱的活动,就有流水线了,规矩了,收束了。欧洲人现在还恨好莱坞,就是他们成规格成体系的搬俗套,跟现在TVB观剧众一听到“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就晕一个道理。40年代好莱坞神人编剧如云,之后十年就平淡得多。没法子:你得先把故事讲圆了,还得讲成19世纪报刊连载通俗小说那种线性结构,这样人民才爱看。商业时代的电影都是戴镣铐跳舞。你以为人人都是新浪潮啊陪你玩花样?我们是砸了美元指望盈利的!
名画和名小说经常有死后才成名的传奇故事。虽然说来不好听,但大众的口味稍微滞后是个挺大的原因。电影跟画、小说又不一样:它投资更大,召集人更多,资本家又不跟19世纪贵族似的可以赞助音乐家为艺术而艺术,所以在好莱坞,每次电影的革新下面,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有创意的人多了,能拍出来的少。不提好莱坞,只说妇孺皆知的:《大话西游》和《东邪西毒》当年在大陆的票房惨到什么地步?还好周星星和王家卫活着看到了这两部重新封神。因此,《低俗小说》这类电影,无论怎么捧都不为过:了不起的不在于电影本身,而在于这类能卖钱的内涵电影每多一部,资本家们的手就松一点,艺术家们就能多喘口气不用靠手提DV过日子。


扯远了点。
《阿凡达》当初策划了好多年,一部分原因,是非到21世纪前十年末尾,才有如此成熟的制作手段和放映手段来完全体现卡梅隆的野心。同样,我挺难想象《盗梦空间》会出现在1990年。不只是拍摄手段、特效这些硬件,还有观影人群。这么说不大好听,但观众真的是一代代被训练出来的。
一部部的电影累积;观众一点点接受复杂化的叙事;黑泽明当年划时代的《罗生门》的叙法,到《英雄》里被一照搬,大家都不新鲜了(当然和某团体操导演老师手法一般有关系);1990年的资本家很难对《盗梦空间》这样的剧本狠心投钱,可是在2010年却成为了可能。


《盗梦空间》真正了不起,是这个编制过程。它不只提供一个灵感,让大家明白“哇哈哈哈哈,你们是不是被梦境搞迷糊了呀,是不是也觉得我这个电影很深刻呀”,而是提供了一个圆润完美的电影。怎么剪辑的,特效怎么描绘,节奏怎么把握,音效的要求,各种细节的分寸。想想看,单是解析这个电影本身就已经很费事了,这电影具体的分镜头怎么编出来的,怎么安排演员来捣鼓出来,想一想就叹为观止:

将人类最永恒的纠结念想——梦境,现实的层次,潜意识——抖开。
随后制造一个玄妙的构思。
将这个玄妙的构思展开,建筑完整的逻辑世界。
将这个世界的规则建立好,将各层间的联系方式做好。
——如果只是到此为止,许多天才文艺片编剧/天才奇幻小说家,都有能力做到。

但是:
按照这个世界规则,将柯布这个人的剧情完美镶嵌其中(他与妻子的心结,他和这个世界体系本身的一些关键矛盾)
编制合适的剧情(制造出齐藤以及他所要完成的任务,制造费什以及他的父亲)
根据各层间的联系制造关键的经典剧情(第一层梦汽车落水,第二层梦酒店失重,第三层梦雪地奋战,意识边缘之类)
用大量眩目娴熟的技巧拍完,让高举蟹钳的剪刀手爱德华们猜不出哪段该剪哪段不该剪。
让人眼花缭乱之余,居然还遵循着经典好莱坞格式让人看得顺眼:开头制造各种悬念+一次任务(未遂)展示世界观,四处寻找同伴加入各种花絮顺便完全介绍世界观,进入任务即剧情主线+纠结悬念倒计时+末了各种伏笔集体展示功能。(随举一例:《敢死队》的结构:开头做一个任务展示世界观顺便揭示内部小矛盾+接任务描绘其他同伴并且初探对手+最后进入任务高潮——虽然题材截然不同……)

——插一句:《搏击俱乐部》里有个众所周知的彩蛋。胶片里藏了东西,潜移默化的影响观众。
《盗梦空间》的最后一个妙处,如开头所述:它把一连串你曾经想过、读过、害怕过的念头召唤了起来,潜移默化的把这个念头植入了你的思维,让你再次开始怀疑(你以前肯定怀疑过)梦境和现实。



如是,《盗梦空间》不只是诺兰的胜利,也是编剧、导演们的胜利。如前所述,每一部类似电影的成功,都能为天才们松绑,让他们从王八蛋资本家手里得到更多的自由。
但最后,也是观众的胜利。因为有一代代电影叙事方法的试验和开拓,因为有这样一代代成熟的观众们,资本家才敢让诺兰们拍这样的电影。真的:正是有这些可爱的研究剧情、琢磨逻辑、写剧透、写解析、“看不懂我看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的观众(而不是“呸,这什么烂片我看不懂不看了”,或是1994年写信向领导要求“《大话西游》侮辱经典,请要求停播”的老干部们),这样的好电影才有生存的土壤。



这种思路:
导演们在保持可观性的前提下一点点开导观众——观众的视野开拓因此能够接受更多元方式的电影——资本家/导演们敢于拍摄更大胆、更多元的题材——良性循环。

比起另一种电影思路:

观众爱看什么就投机拍什么——观众越来越懒越来越接受平庸的电影——滥俗灌水廉价投机堆砌的电影劣币驱逐良币——恶性循环

相去何止万里?





PS:
几年前关于莱昂纳多·迪卡普利奥一个段子。

迪卡普里奥:看着一个在《成长的烦恼》里初露邪气,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潇洒自如,在《泰坦尼克》里成为全球偶像的,兼有金发、小邪气和俊俏于一体的家伙,如今年过而立,在《无间道风云》和《飞行家》里留起胡茬磨砺肌肤变成一个硬派气质糙男,不免让人心生感叹.一个男子长了娃娃脸算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少年时轻易便能够左右逢源,成为美人们抛掷水果和手帕的目标;忧的是过了中年,纵使留起了胡须叼起香烟卷起衬衣袖子骂几句脏话,还是去不掉甜美的冰淇淋味道。
以电影上的迪卡普里奥来说,1998年就以一介风度翩翩小美男倾倒众生,早已不必低眉摧腰事权贵,来换观众的眼泪和门票。所以《泰坦尼克》那一次妩媚的沉入冰海后,这少年就换了副样子。他、温斯莱特其实都这样,不比许多人物,到了四五十岁依然要强抹脂粉,做清俊俏丽状来掩人耳目。
可是好莱坞就这么标签。王子公主们总得朝工人阶级苦命男走两步,才能显得“实力派”一点。大概在好莱坞世界里,“佳人”和“强者”泾渭分明,两者能被兼容的也只有费雯丽这类天赋异禀的人物。而且,对迪卡普里奥这样曾经倾倒全球的美少年,不管多么实力派,他当年给人的印象总归会起作用。

但是呢……
就像观众的口味是一点点被改变的,迪卡普里奥的地位是一点点改变的。拍了一部又一部成熟男电影,堆积了足够多的砝码之后,“中年男人实力派迪卡普里奥”总会压倒“美少年杰克·迪卡普里奥”,成为他核心形象的。
《盗梦空间》就是又一个砝码。




 2 ) 无限梦境与有限真实——《盗梦空间》个人解析

在《盗梦空间》电影结束,演职员表出现,音乐响起的时候,很多观众没有像平常那样马上起身离开,而是耐心等待着。他们期望在最后能看到点什么,好解释清楚结尾的陀螺到底停下来没有,整个故事是个美梦还是噩梦。很多人还会在回去的路上和同伴展开争论,分析影片中的种种问题和细节。这大概就是诺兰电影的魅力吧。到底图腾是怎么回事?影片涉及了几层梦境?哪些细节暗示了结尾的真相?脱离梦境为什么非要如此麻烦的手段?在最下面一层的梦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试着在这里做一次解析吧。 五层梦境,六种现实 没错,梦里套梦这个点子不是《盗梦空间》第一个提出来,《红辣椒》、《全面回忆》等影片都涉及到了梦中梦的概念。但诺兰却是把这个概念展现到了最极致的导演。整部影片可以看作是构造了五层梦境,每层都有其独特的物理规律和心理时间。加上电影观众的参与,可以说《盗梦空间》展现了六种基于思想的现实空间。 第一种现实:电影中的现实。下一层入梦地点:从悉尼到洛杉矶的飞机上。 这是电影的故事和逻辑基准层。在这个层面上,主人公柯布无法回到美国和孩子见面,于是不得不为齐藤工作,率领团队以罗伯特•费希尔为目标,展开了“植入想法”的行动。当然,也有人质疑这一层,认为整个电影可以看作柯布的一个梦,没准就是他的团队为了让他摆脱梅尔的阴影而制造的。这种说法虽然有趣,但缺乏足够的事实和细节支持。何况这一层是整个五层梦境的基础,如此过度阐释,会让影片失去根基,这是诺兰不愿看到的。 第二种现实,第一层梦境:下着大雨的优素福之梦。下一层入梦地点:优素福驾驶的车子上。 这是柯布展开行动的第一层梦境,梦的主人是药剂师优素福——你会看到,刚进入梦境时,同伴们向他打趣:“开始做梦前也不上个厕所”“他就是一看见免费香槟就忍不住。”在这一层梦境中,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那辆凭空开来的火车来自于柯布的潜意识,因为他无法控制它。凡是盗梦者都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潜意识,这一点在柯布带建筑学院的学生阿里阿德涅进入她的梦境时已经展示过了。一个训练有素的盗梦者,在把自己的头脑当作盗梦空间使用时,他会控制自己梦境中的防御者,不对进入梦境的人进行本能的攻击,以便顺利完成盗梦使命。但是由于柯布对梅尔念念不忘,加之他曾经很多年深入最下层的“混沌边缘”(Limbo),使他经常无法控制自己梦境中的防御者,梅尔就成了一个梦境破坏者——这其实是柯布潜意识想留在梦境和梅尔相伴的表现。 第三种现实,第二层梦境:以酒店为背景的亚瑟之梦。下一层入梦地点:528房间。 在这一层梦境中,柯布非常巧妙地告诉了目标人物费希尔他就在梦中,并利用这一点让他放下戒备,随自己进入下一层梦境。这一层的目的就是减轻费希尔的警惕,为下一层中给他植入思想做准备。由于在上一层的优素福之梦中,武装的防御者始终紧追不放,这个亚瑟之梦变得很不稳定,不但气候突变,而且重力也随着上层做梦者姿势的变化而变化——这里有一个无法解释的硬伤,即为什么只有这一层梦境中的重力会产生变化。我们看到,当亚瑟摆弄着失去重力的同伴们时,下一层的人却丝毫不受影响,哪怕是爆炸的电梯里重新产生了重力的时候。 第四种现实,第三层梦境:雪山中的医院,伊姆斯之梦。下一层入梦地点:医院地板上。 这是柯布团队设计的最终梦境,并把它伪装成了费希尔的教父彼得•布朗宁之梦。费希尔之所以最后会接受了植入的思想,主要是因为在这个梦中,他见到了临死前的父亲,并发现他本来要说的不是“对他很失望”,而是经过伊姆斯修改伪装过的“我很失望你想成为另一个我”。再加上同样是添加进来的纸风车道具——这显然是老费希尔送给他的童年玩具,代表着父亲对他的爱和期待。被触动了最深处的费希尔最终把植入的思想和自己希望父亲认同的内心动机结合了起来,完成了这次Inception。但是由于梅尔的破坏以及齐藤在第一层梦境的死亡,柯布不得不再次进入最深的梦境:“混沌边缘”(Limbo)。 第五种现实,第四层梦境:悬崖岸边的城市,柯布与梅尔建成的混沌边缘。 事实上,这一层不算严格的梦境,只是柯布的潜意识而已。我们会发现诺兰的设计与已知的梦境概念很不一样:一般人都认为梦境是非理性的,混乱无序的,超现实的,就好像《入侵脑细胞》里的画面一样。但在诺兰的设定中,梦境都是理性、明确、条理、现实的,而种种非现实的混乱的东西都隐藏在潜意识层或者叫阈下意识层(subliminal consciousness)。这一层的意识往往蕴含着原始的本能和冲动,虽然不能被自我识别出来,却占据了意识的绝大部分。在第三层梦境中,梅尔杀死了费希尔,本来已经导致了任务失败,但阿里阿德涅忽然明白了,如同柯布当初的考试给她的提示一样,梦境其实是一种非欧几何结构,而不是“现实”中的欧式几何结构。换句话说,《盗梦空间》中的梦境其实是一个封闭的圆形,而潜意识世界,也就是所谓的“混沌边缘”(Limbo)能够和所有层的梦境同时接触!第一层梦境中的齐藤死后进入了混沌边缘,第三层梦境中费希尔死后也会进入混沌边缘。所不同的是,费希尔当时还没有完全死去,只是在垂死状态。于是阿里阿德涅想到可以进入混沌边缘,找到费希尔,然后通过伊姆斯在第三层梦境中电击费希尔的方法让他暂时复苏(这就相当于“踢醒”kick),然后在混沌边缘中杀死费希尔就能让他回到第三层,进入最后的房间——紧接着,几层梦境同时开始踢醒阶段,通过这种协同踢醒(Synchronize kicks)让众人穿越三层梦境醒来(阿里阿德涅要从四层梦境中醒来)。 第六种现实,第五层梦境:观众之梦?诺兰之梦? 听到结尾放演员表时响起的歌声了么?那就是影片中提醒梦中人准备醒来的音乐,法国女歌手埃迪特•皮亚芙(Edith Piaf)的《不,我无怨无悔》(Non, Je Ne Regrette Rien)。这歌声一起,显然是暗示你其实也在一个梦里,就不知道该说成是观众之梦呢,还是我们一起进入了诺兰的梦境。不过我认为这一层意思其实只是个噱头,令观众和电影作者诺兰的关系更加紧密而已。 名词解析 虽然诺兰把故事讲得很清楚,但影片中还是有很多关键词语会影响观众的理解,而另一些则隐含深意,匆匆放过会大大减低你的观影乐趣,也会令你对影片的思考劳而无功。 Extraction盗取想法 即进入他人的梦境(或者把他置入你设计的梦境)得到他的思想和秘密。 Inception植入想法 把某种想法放入他人的头脑,使它看起来就像是那人自己想出来的。 Limbo混沌边缘 Limbo本来是基督教创造的一个词汇。在但丁的《神曲》中,Limbo位于地狱的最外围,荷马、苏格拉底等古圣先贤都在里面。他们和地狱中的人一样永远没有升入天堂的希望。比那些因为犯了错而在炼狱(Purgatory)中受折磨的灵魂还惨,因为那些灵魂最终还是可以升天的。 这里是潜意识的世界,时间几乎是无始无终的永恒。每个在强效镇定剂效果下进入梦境的人,如果在梦境中死去都会来到混沌边缘。一般人在这里只有思想的碎片,无法形成真正的梦境——所以我们会看到,齐藤在混沌边缘中的形象以及周边环境就是影片开始时柯布设计的梦境的样子,位于一座日式城堡中。进入混沌边缘的人会丧失正常的记忆,犹如生活在混乱的噩梦中,而打破这个特殊梦境回到现实的办法就是在混沌边缘中自杀或者被杀死——丧失记忆的齐藤,以及主动放弃现实(陀螺)的梅尔都不记得这种方法了。只有柯布,因为他是这个混沌边缘的创始者,同时他得到了梅尔创造的陀螺,能够保持某种程度的清醒。即使这样,在他去找齐藤时,也是齐藤无意的一句话才点醒了柯布,让他记起了来此的目的。 Kick踢醒 由于是通过药物作用进入梦境,不到药力失效是无法出梦的。盗梦者会设计一种踢醒,来模拟现实中意外摔落醒来的情况。如果是梦中梦,那么就需要几层梦中上下协同,共同踢醒,否则就会错过(miss the kick)。进入梦中梦后,每一层都要留一个人,保持在本层清醒,来和上下层协同踢醒,这也是为什么柯布最开始设想最少需要四个人(柯布、优素福、伊姆斯、亚瑟)进入梦境的原因。 Totem图腾 为了让盗梦者自己不落入别人设计的梦境,同时也让他保有分辨现实与梦境的能力,他就需要一个图腾。这个图腾必须亲手制作,而且不能让别人接触,否则别人就会发现你图腾里的小把戏,从而可以操控玩弄你的思想。图腾得是一件别人不太注意的小东西,便于随身携带。它在现实中和梦境里呈现出的物理状态完全不同。举例来说,亚瑟的骰子是灌铅的,在梦境中,它会像正常骰子那样,可以投出任何点子来。但在现实中,每次掷骰子都只可能是亚瑟知道的那面朝上。这样就能把梦境和现实区分开了。阿里阿德涅的国际象棋棋子也是如此,她掏空了棋子内部,让棋子重心不在中央,于是棋子在现实世界中倒下时不会像普通棋子那样滚动,而是始终稳定地倒向一边。但这样说Cobb的图腾陀螺就显得比较奇怪了——从前面两个例子能看出,图腾的特性是在现实世界中呈现出不寻常的效果,而在梦境中则是正常的。柯布的陀螺则恰恰相反,它在梦境中会一直旋转,而在现实世界中则会停下来。我个人倾向认为,柯布的图腾是诺兰最初设计的道具,他希望呈现出神秘而且富于戏剧性的效果(看看现在对结尾的讨论就知道了),因此有些违背影片中图腾的概念。 The Ending结尾 到底陀螺停下没有?结尾是梦是真?以下一些细节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一,影片最后孩子们露脸了,而在前面的梦境中他们始终没有过;二,结尾处两个孩子明显比前面梦境中大了些;三,陀螺已经开始不稳定地摇晃;四,柯布说过,你会想不起一个梦是如何开始的,而结尾我们能看到几乎所有过程——在机场取行李,过关,见到岳父,回家,仅仅切换省略了回家的路上情况。因此,我认为诺兰其实倾向于大团圆式的结尾。“整部电影都是一场梦”虽然听起来很酷,但其实是毁了导演前面所有的设计。如同国外网友所说的,结尾之所以设计成开放式的,主要是为了在观众心中种下一颗怀疑的种子,完成诺兰Inception的电影概念。 Wedding Ring结婚戒指 在影片中,柯布的结婚戒指是非常重要的道具。如果你留心一下,会发现以下规律:每个陀螺不停旋转的场景中柯布都是戴着婚戒的,而所有陀螺最终停下的场景中他都是没有戴婚戒的!事实上,柯布的婚戒在影片中成了分辨是现实场景还是梦境的最重要道具。当他戴着婚戒时,他就是在梦境中;当他没有戴婚戒时,那就是在现实里。在柯布设计的三层梦境中,他都戴着婚戒出现,而在飞机上,有非常明确的画面告诉我们他手上没有戴戒指。在关键的结尾部分,我们看到柯布在去混沌边缘找齐藤时是戴着戒指的,到航站楼时则没有,然后见到岳父,回家,旋转图腾……始终都没有戴戒指的痕迹。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结尾柯布应该是在现实之中。 其他象征 诺兰在影片中大量指涉了建筑学、数学、心理学、神话宗教等概念,其内容之庞杂使我无法一一指认出来,这里只列举几个,也希望让它成为刺激你思考的一种Inception! Cobb:这个名字来源于诺兰早期影片《追随》中的角色,这个中世纪英语人命的含义是lump,有数学上“归并”的意思。 Arthur:与亚瑟王同名 Ariadne:阿里阿德涅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这个国王Minos的女儿,和特修斯相爱的女神曾给了情人一个线团,帮助他走出迷宫。 Mal:在法语中(注意诺兰特意选择了法国演员玛丽昂•歌迪亚来饰演这个角色)这个词是疾病和不适的意思。可以引申为某种坏的东西。 528491:影片中费希尔脱口而出的一串数字,柯布利用它设计了第二层的房间号。至于这串数字是不是像《迷失》中的4,8,15,16……那样有什么古怪的说道,则还没有发现。 无限的楼梯:很多人看过亚瑟设计的那个循环楼梯,都会想到莫比乌斯环。但这是不正确的。莫比乌斯环的关键意义在于其拓扑结构,也就是空间折叠。影片中的楼梯其实来源于著名荷兰著名图形艺术家,错觉大师埃舍尔(M.C. Escher)。尤其是名为《上升与下降》(Ascending and Descending)和《无限楼梯》(The Infinite Staircase)的两幅版画埃舍尔的画作非常著名,常以惊人的意象探索视觉错觉、建筑、数学和哲学等等问题。埃舍尔曾说:“在我的作品里,我想证明,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秩序井然的世界里,而不是一个漫无标准的混乱世界里,虽然它有时候看来如此。”从诺兰对梦境的理解来看,显然他是遵循埃舍尔的思路去拍摄电影的。 其实,哪怕你对上面这些全无概念,《盗梦空间》一样可以看得很爽。作为头脑体操的话,自然会得到更多了乐趣——尽量别过度阐释就好。毫无疑问,《盗梦空间》与如今通行的大片完全不同,有人甚至把它和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相提并论,不是说《盗梦空间》已经达到了这般高度(事实上诺兰为了观赏性和通俗性做了很多很多的妥协),而是说两人都有种以电影为思想实验的态度。《盗梦空间》是否神作其实并不重要,它带来的“电影可以这样拍”“电影可以讲这样的故事”的理念才是最重要的。同时,《盗梦空间》也告诉我们,永远不要低估观众的理解能力。只要认真拍的电影,永远有人能看,有人能懂。

注:因为要在知乎发这篇旧文,在网上搜了一下,找找自己以前有没有发过图文版,结果发现这篇2010年写成的文章被人抄袭盗用,当论文发表在2011年第18期的《电影文学》上!抄袭文章:(http://doc.qkzz.net/article/586c9d63-4cd0-4d93-a4b8-baba795505f2_2.htm) ,其实我这篇文章是应邀给《精品购物指南》写的,已经发表在纸媒上:http://ent.sina.com.cn/m/f/2010-09-09/17293081757.shtml(新浪网收录的这个文章能看到出处)。抄袭者叫秦艺娟,当时系河北科技大学动画学院学生,现在已经是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即原动画学院)骨干教师了!这是网友帮我查到的抄袭者所在学校网站上的个人简介:河北科技大学动画学院 录音系 秦艺娟个人简历 ,大家能看到抄袭的文章已经作为发表过的论文赫然写进简介中。

查了一下这人发表的论文(秦艺娟的学术成果),你会发现她在2011年集中在《电影文学》发布了6篇文章,据说这个列入北大核心期刊的杂志都是要钱发文章的,显然此人是为了拿学位或者评职称,需要短期大量发稿算成果。

写信给《电影文学》杂志,要求他们登一则声明,澄清此文系抄袭,杂志回复如下:

我刊来稿已声明一律文责自负,且当时尚未启用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现建议您与秦艺娟私下协商解决此事,如同意,我刊可把她的联系方式给您。

另 因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只限于中国知网入选的期刊文章,所以没办法检测出您在豆瓣上发表的文章。另外,目前高校对作者抄袭情况处理比较严格,如果刊物就此刊登 声明,可能会影响作者的工作,所以还是建议您和秦艺娟来协调处理此事。虽然是文责自负,但事情已经发生了,希望您多多体谅,看可否协商解决。对您本人造成 的伤害我刊向您表示歉意!

 3 ) 在时间这条浩瀚长河中——再看《盗梦空间》,一篇迟到一年的影评

当今,能给人带来惊喜的电影还是挺多,但是一开始就能吊足人胃口,看过后更不让人失望的电影,却是真正凤毛麟角了。无疑,去年暑期上映的最强话题作就是《盗梦空间》。我是9月1日11点59分在和平影都IMAX看了引爆场,影片播放完毕,听到了观众含蓄但热烈的掌声,所有走出来的人都是一个表情:“唔,脑袋好涨,真想拉个人好好讨论讨论。”这是什么感觉,就是志同道合的感觉。于是从那天起,到一年后的今天,世界影坛不再有其他的惊喜。

《盗梦空间》同《阿凡达》一样,上映前都没做宣传,只能靠极为罕见的内涵和口碑,坚强地推动口口传播。这爷俩是“国产大片”的践踏者,而被践踏的人可能毫无还口之力,因为他们缺少能引起最广泛共鸣的能力。

要做到“广泛共鸣”,真的很难啊!像我这样自认性格不讨喜的人,顶顶爱的就是拿放大镜看电影,瞧个不顺眼了就跳出来骂,自以为神仙。我们这样看电影的人决不少,我们求的是什么,求的是知己,求的是对现实的逃离,求的是在千百个烂片中终于发现了一个让自己爽的亮点,然后泪流满面地握着想象中导演的手,说“你懂我”。

这回诺兰真的是抓住大家最私密的痒处了。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对这个世界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小想法,而且往往会以为只有自己才有。小时候还会热烈地思考梦到底是什么,渐渐地长大,这些想法就一一被教化过来,活埋在积满灰尘的角落里。当年那个思考梦的脑袋,如今只会思考工资条了。一部商业电影要取得共鸣,就是把这些犄角旮旯里的尘土挖出来,明确告诉你,你小时候没想错,大人们告诉你的才都是假的!白马王子是有的!外星大坏蛋是有的!超级无敌英雄是有的!让一群人在黑漆漆的房间里,咧着嘴巴流着口水统统做一个儿时不曾真实触及的梦,这才是商业电影的本尊,这才是商业电影的高尚!

一个不会做梦的民族是没有创造力的。一个不会制造梦境的“文化帝国”,何以制造未来?

废话结束。正片开始。

【概念】

看多了得影迷都会注意到:《盗梦空间》的几乎所有核心概念都不是新鲜的玩意儿。

网上牛人们关于《盗梦空间》的规则的解读实在是很多了,这占了影评的极大多数,甚至很多牛人画了结构图,几层梦境各自发生了什么一目了然,随便搜一搜看一看,大致都能明白。于是很多人就开始纠结了,到底有几层梦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意思?接着就找很多证据来论证,什么戒指论啊,岳父阴谋论啊,精彩纷呈啊。不过我想劝一句,真的别纠结了,不然会看不到这部电影真正的美。为什么?因为如此纠结的东西,不是唯独这部电影有的,如果这部电影为你打开了一扇门,那么好好瞧瞧屋里其它的东西是不是一样迷人吧。

你喜欢桶中之脑,不可知论——《第十三层阶梯》、《X接触》、《全面回忆》、《妙想天开》、《索拉里斯》,甚至《黑客帝国》。

你喜欢一个电影里看N个RPG故事——《移魂都市》、《蝴蝶效应》、《劳拉快跑》。

你喜欢潜意识——看看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吧,世界尽头中有走不出去的小镇,冷酷仙境中有符号士与计算士关于藏在人脑意识中的密码的血腥争夺。

你喜欢虚拟时间的无限放大——今年有两期《科幻世界译文版》里有个长篇《副本》,里面有虚拟审讯。喜欢动漫的,不会忘记《火影忍者》里鼬的瞳术“月读”;早一点,是《七龙珠》里神仙的练功神殿;喜欢恐怖漫画的,伊藤润二有部讲一个人做梦越做越长的短篇,名字我倒是忘了,但结局看了让人毛骨悚然,精彩异常。更极端一点,你记得小时候《灌篮高手》里有集叫《暮木的执着》,全部20分钟就讲述了暮木同学从接球投篮到进球的5秒钟。

你喜欢梦幻般的迷宫——嗯,如果你不满足于埃舍尔的画,也可以来找我。

列举林林总总,不是要贬低《盗梦空间》,而是要升华《盗梦空间》。在所有拥有这些美妙概念的文艺作品中间,唯独《盗梦空间》做成了最大众的狂欢。为什么?因为《盗梦空间》做到了一部科幻电影的极致:创造一系列极致的概念,再围绕这个概念拓展出一个极致的剧本,最后用一个极致的方式表达。极致到什么程度呢?别人插不进来。《盗梦空间》是典型的诺兰式的电影,实在是浑圆一体,丝毫没有什么线头露在外面,续集这种东西是插不进去、也抽不出来的。有人看到最后陀螺不转,说这是给续集留下伏笔。这可不对,不会有续集,哪怕真有,那就是《2010:太空漫游》式的续集,与《2001:太空漫游》没有血缘关系。

什么是典型的诺兰式的电影呢?就是说,这部电影主题是A,它的表现形式是A,电影本身也是A,从内到外都是A。这么说当然没人听得懂,举例子或许形象一些:《记忆碎片》,主题是一个永远只有几分钟记忆的人的故事,它的结构也是几分钟一个桥段倒退或前进,最后这电影本身也就成为了观众体验“短期记忆丧失症”的旅程。再举个例子,《致命魔术》,主题是魔术,结构按照魔术的方法剪辑来迷惑观众,最后来一个惊天大揭秘,魔术师亮起了底牌。如今终于迎来了史上第三部典型的诺兰式电影《盗梦空间》:主题是梦,情节是梦,到最后观众又一次恍然大悟:哦,我们是不是就在做梦?

围绕着梦境这个主题,诺兰做足功课,在设定中加入了堪与《黑客帝国》比肩的细节设定。设定来源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脚踏实地的生活经验,正因如此,才能获得观众广泛的共鸣。

设定1:人在梦中常常不觉得这是梦(除非接受过训练)。这个大家都体验过,所谓“掐一下试试自己是不是在梦里”这种愚蠢方式我自己也试过,没用,在梦里也是疼的。这有点像Déjà vu,梦境也是大脑自己产生的,大脑有的是办法强制你相信它。这个设定是整个植梦故事的基础。

设定2:现实的环境会影响梦里的环境。我有一阵子睡觉时喜欢在本本放表演工作坊的相声剧,好几次做的梦的场景就是直接对应李立群的台词,他说什么话,我梦里人就说什么话,简直奇妙无比,大家有兴趣尽可以试试!这个设定对本片的主要贡献就是提供视觉奇观,特别是宾馆两场重力怪斗,漂亮得让我满心欢喜、爱不释眼!

设定3:梦里的时间比现实快。这个也有科学依据,据称人做一个梦最长20分钟,但是梦里的确感觉像过了一天。这个设定恰恰就是本片最最精彩的设定!围绕着时间加成这个技术细节,诺兰放足戏码,创造了一个无敌到无赖的矛盾解决法:如果解决一个问题时间不够,那么就下潜到下一层梦境去,如果还不够,那么再下一层。影片第一层梦境中汽车从百米高的桥上落到水中,不过短短几秒,竟然还能讲那么多情节,看来诺兰已经成为一个蒙太奇门派:无限拖延流的掌门人。虽然无限拖延流往往落得个诟病,以日本动画片为最甚,但诺兰就是有本事再搞得惊心动魄,功力立判高下。

设定4:窒息或坠落会让人从下一梦境中醒来。最后连环KICK的桥段虽然毫无意外,但气势如虹,爽到极点!至于KICK的原理,各位尽可搜索牛人们的详细解析,我也插不进嘴了。

设定5:不可在梦境中构筑现实记忆。片中小帅哥亚瑟对科布有个评价:他教你不要做什么,往往自己就做什么。的确,在给小姑娘上课时,科布就教导筑梦师不可依据记忆构筑一整个现实场景,因为难于分辨虚实。这可是有理的,他和他老婆的悲剧的源头就是在迷失域仿造了现实。然而我们后来随着小姑娘却看到科布自己也按照记忆构筑梦境,一一回顾逃亡前的点点滴滴。这电梯桥段是全片唯一略带恐怖的场景,结合最后陀螺不停的结局,增添了一份片子的深度。

设定6:图腾。依靠只有所有者才知道的物理属性来分辨梦境与现实,这真是精巧聪明的办法!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就说过,任何密码都是可以破译的,世界上真正可靠的保险箱就只有自己的大脑。但是这个设定也有缺陷,即如果有人以所有者为目标,通过盗梦手段来偷得目标的图腾(当然得赶在目标使用图腾验证之前),那么这图腾还可靠吗?看来随时取图腾出来验证是必须的,好比电脑老会死机的时候得随时保存工作进度。

除了以上6大显性设定之外,《盗梦空间》还有很多隐性设定,比如共梦同步,心理投射,潜意识防范,乔装易容,植梦诱发等等,不仅细致,而且周全。这些显性的隐性的设定虽然天马行空,却步步在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专业。不仅是电影制作专业,更是设定专业。既创造“盗梦人”这一职业,那么他们的行事作风,他们的拿手好戏,他们的规矩边界,他们的难言之隐,他们的行话黑话,统统详细地一一拓展出来,仿佛这世界上真有这一职业,而且创作者真的“下基层”和他们“体验生活”过一年半载似的。彼得杰克逊在拍摄《指环王》之前,曾经这样告诫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不是设计中土世界,而是发现中土世界。中土的建筑、文化、历史统统埋在泥土里,我们不是画图纸的艺术家,我们是挥舞铁铲的考古学家。”这么说或许玄乎,但用上海话来说,恐怕就是“搞得像真的一样。”是的,就是要有“搞得像真的一样”的精神,商业片才能得到大家的致敬。


【难点】

讲一部电影有多好,我觉得最顺手的切入点就是说说这部电影难拍在什么地方。诺兰又一次手握大投资,题材却不如TDK这样的大众,最难的地方就是:如何不让观众因为看不懂而退席?

好吧,你可以说,我是诺兰粉丝,我不会退席。但我老婆不会这么想。毕竟是零点开始放的两个半小时电影。可是看完之后,她却挑战似地对我说:“谁说难懂啦?我全看懂了啊!”

啊呀呀,所以说诺兰牛啊!

我始终坚信,控制住观众,就能称霸影坛。该让你懂的部分我有办法让你一次就懂;不该让你懂的部分我也有办法让你心甘情愿拿出钱来看第二次。

科幻电影尤其难以控制大量观众。过于形而下,难以服众;过于形而上,难以抓人。《盗梦空间》是很先锋的科幻电影,推行的就是形而上的概念;但是投资对票房的渴求却要求电影尽量形而下,不要让观众打哈欠。于是,就产生这么一对矛盾:我是要讲故事,还是要讲规则?低等导演讲故事,中等导演讲规则,高等导演都能讲!

要解决这个矛盾,诺兰就安排了这三个东西:代价,动机和变数。这三个玩意儿是用来讲故事的,如今诺兰用来讲规则。

代价提供剧情张力。动机拓展人物深度。变数推动故事发展。看任何好看的剧情片,我们都会被这三样东西不断牵着鼻子走,完成一次次梦之旅。

【代价】

很多人看了部烂片,大呼“烂烂烂”,却说不出来这片子烂在哪里。这很简单,你就看这电影有没有花时间把主角的代价安排好。如果说一部电影是一艘漂泊的大船,那么代价就是这大船的铁锚,让船得以在观众心里停靠。

买一套房要还房贷,爱一个人要懂付出,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代价这东西已经被规则说得明明白白。但是很多剧情类商业电影不懂怎么玩转代价,观众就不怎么买账。举个例子,看看近几年的007电影,不说票房,只说口碑,那么就只有两部电影:《黄金眼》和《皇家赌场》。007就是一个二流电影系列,因为在这系列中最高档的两部电影也不过是由同一个二流商业导演炮制的。但是在这两部电影中,马丁坎贝尔仅仅巧妙地加一点苦难元素,就让007焕发光彩,直接让皮尔斯布鲁斯南和丹尼尔克雷格成功上位。这个苦难元素就是:007不再无敌,而是被某个同事或者女人整的很惨,不仅挂彩,而且差点挂命。这是在平时的007系列中是很难看到的。同样的谍战电影,我们看《谍影重重》系列,主题就是失去与重获。再看更极端的美剧《24小时》,我们都知道无敌的鲍小强永远不会死,但还是一直为他捏把汗,就是因为鲍尔的代价除了生命之外全部都献出去了,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个比他付出更多的人——所以哪怕他套上了一个无敌光环,哪怕他代表的是令人讨厌的美国鹰派单边主义,但是当他在完结篇最后伤痕累累地走出画面时,我们都会泪流满面地由衷献上一句:GOOD LUCK,JACK。

代价为什么会让人如此着迷?因为只有它才是真正的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只有它能给剧中人物提供两难选择,给局外人提供焦虑。

代价就是风险——无论风险是不是已经成为危险。电影中最简单的风险就是死亡,但是最难编的也是死亡。你看一部动作片里英雄们一个劲地往前冲,如果代价仅仅是可能会死亡,那么必须得有希区柯克这样的水平才能挽救剧情,不然肯定是烂片——因为观众早就知道主角是不会死的。所以除了死亡之外,必须给人物安排一个更合理的代价,让观众知道、并且想象另一种结局的可能性。

回到诺兰的电影。他恐怕是为数不多的极有意识为剧情加入代价因素的编剧和导演。所以他是剧情“张”和“收”的大师。从《失眠》、《魔道争锋》到两部《蝙蝠侠前传》,一开始的剧情总是张得很开,人物比较和谐小康,越到后面人物失去的就越多,直到最后几乎一无所有,剧情紧紧地收缩为最后一张牌,来个大决战。观众只需半个多小时入戏,然后就很难出来了。

说了这么多废话,那么看看《盗梦空间》的代价。嘻嘻,这真的是我见过的最最优雅的代价!如斯诺克般绅士,如古典乐般雄浑,如银河系般浩瀚啊!

时间。《盗梦空间》最核心的魅力在于时间,这人类永恒的终极天问,在《盗梦空间》里竟然变成了集成代价的囚笼!

看多了《黑客帝国》这类的电影,我们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如果在虚拟空间里人死了,现实中人还会死吗?《盗梦空间》一开始就说明白了,人在现实中不会死,只是会醒来。看到这里,我抱头痛哭:这么和谐的代价,难怪国内上映一刀未剪!诺兰在从“零”到“正无穷”这个代价坐标系中,区间的入点竟然打在了“零”,这还怎么玩啊!

紧接着《盗梦空间》在“教学篇”又加入了另一个设定:因为人脑的功能在沉睡中更活跃,所以梦中的一小时只相当于现实中的五分钟。我再次抱头痛哭:诺兰你简简单单一句台词,就解决了人类追寻数千年的延年益寿之难题啊!回答竟然是“做梦”,这种双关语岂不是在调戏我们啊!

在这么一个和谐欢乐的前设定之后,电影关于时间的探讨就渐渐往深沉方向走了。因为任务需要,梦境必须有三层,这就需要药剂师配制特殊的镇定剂,梦境才不至于坍塌。在药剂师昏暗的地下室里,一个老头喃喃一句“他们到这里不是为了做梦,而是为了醒来”,这句警语颇有不祥。很快我们就知道,在镇定剂的效果之下,人在梦中死亡后就不是“浮上来”,而是“沉下去”。沉到哪里?所谓“LIMBO”,迷失域,潜意识的边缘,无主之地,混沌无序,时间在这里面永恒地流淌。或许难懂,用剧中的台词来解释就是:最好的情况也是“苍老的灵魂回到年轻的躯壳”;而最差的情况是人的意识将在迷失域中“孤独终老,悔恨一生,最终失去一切现实的记忆”。

嗯,到这里,诺兰终于在代价坐标系中,把区间的出点打在了“正无穷”。

“零”到“正无穷”,无数可能性就在这条射线中上演。

《黑客帝国》里有“真实的荒漠”,《盗梦空间》里有“永生的囚笼”。这些代价更吸引人,不仅是因为能够引发人的想象,而且具有切实的思辨意义——它们在某些人眼中是惩罚,在另一些人眼中却是追求。《黑客帝国》里的叛徒塞弗满足于“无知者的幸福”,宁愿留在虚拟矩阵里抽雪茄吃牛排。而《盗梦空间》里不幸落入迷失域的人,很容易因难以分辨现实和梦境而浑浑噩噩地度过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旦等到镇定剂药效过去醒来,脑子恐怕不是失忆、发疯就是一团浆糊。但是,诚如很多相似的电影和网友所共同探讨的一样,谁有办法证明自己不是“桶中之脑”?自古以来各种宗教说人死后上天堂或下地狱,不就是说到了一层更高的现实吗?现实是不可求证的,真实是不可知的,关键在于你想还是不想,信还是不信。有人愿意美满地活个五六十岁就仙逝,有人情愿辛苦地赖活着也想多看一眼明天。回想科布夫妇,至少在梦境中活了整整五十年,至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过,谁敢说这不是幸福浪漫,但谁又敢说这不令人厌倦窒息?

《盗梦空间》讲的看似是梦,其实是时间。在时间这条浩瀚长河中,生命的意义几经沉浮。

《盗梦空间》里我最崇拜的就是这个老齐藤了,为了一个极度遥远而模糊的承诺,竟然敢于在迷失域用枪轰掉自己的脑袋,果然具有企业家的魄力和胆识!回到了现实的机舱,看他那先迷茫后清醒的眼神,看他二话不说打电话履行承诺,人品好啊!

《盗梦空间》是我所见过了最玩转时间概念的电影之一了。有人说《盗梦空间》不够科幻,说因为只看到一个“盗梦机”是个科幻元素,其实是个披着科幻外衣的犯罪电影。那可完完全全本末倒置啦,《盗梦空间》根本是个披着犯罪外衣的科幻电影,紧紧围绕“时间加成”这个代价设定,探索一切可能性的边缘。在时间这条浩瀚的长河中,爱情,亲情,记忆,承诺,永生……这些平日人类的普遍追求几经沉浮,《盗梦空间》以科幻的视角重新予以审视,赋予人宏伟的想象,给人以无比的激励和鞭策(结尾肯定是回到现实了,别再因为这样的小玩笑而绝望和纠结了)。写到这里,不禁感慨:《盗梦空间》真是一部负责任的大片的极致!

【动机】

实话实说,动机是《盗梦空间》的弱项。无论谁都没有“非这么做不可”的必要性。科布竟然只是为了回家看孩子,好吧他就是巨蟹座的。其他人为了钱。就为了这个,有必要“九死一生”吗?这个有点说不过去。

诺兰的做法简单粗暴,就是把这个动机转化为悬疑,辅以“蝴蝶梦模式”伴随整个剧情发展,不给观众在看电影时质疑的机会。“蝴蝶梦模式”是什么,下节再谈。

而有趣的是,《盗梦空间》里三个本不应被关注的动机,却大放异彩。

这三个“本不应被关注的动机”是:亡妻梅乌的动机,映射梅乌的动机,富二代费舍的动机。特点:都值得好好玩味。

亡妻梅乌就是真实的、已经跳楼死去的梅乌。她的动机是被植入的,怀疑这个世界不是真实的,跳楼而死。所有“桶中之脑”理论控的同志都会会心一笑,而不熟悉这个理论的普通观众可能会不屑于这种不切实际的动机,直到影片结尾被诺兰的陀螺反讽一把。

映射梅乌就是科布梦里建立起来的映射形象,说白了就是科布做梦所梦见的她。这个她的动机是希望科布留在梦里,和她永远在一起(这点通过梦中梦几乎可以做到)。但深究就会知道,这个梅乌的动机其实是科布的潜意识的动机,因为是科布创造了她(废话)。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科布对亡妻的负疚感是多么深,他对她的思念又是如何刻骨铭心!

而最棒的动机就是富二代费舍的动机,我们全程直播观看了这个“子毁父业”动机的植入的全过程。大家有没有反应过来:诺兰这个好心人,他在这部讲如何“植入动机”的电影里,把其他人动机都写那么烂,而唯独关照费舍的动机,这是为什么呢?这明明是在教我们怎么写剧本咧!!!

OK,我们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对话。
制片人:我们要一个故事,讲的是富二代把老爸的基业毁了,你赶快把人物立起来。
编剧:什么叫“立起来”?
制片人:就是要给人物一个说得过去的动机。
编剧:因为儿子姓李,老爸也姓李?
制片人:这太敏感了,政审通不过。
编剧:因为儿子吸毒了?
制片人:这太消极了,政审通不过。
编剧:因为儿子跟爸爸爱上了同一个女人?
制片人:这太琼瑶了,政审通不过。
编剧:因为儿子不是爸爸的亲生儿子?
制片人:这太TVB了,政审通不过。
编剧:因为儿子出了车祸失忆了?
制片人:这太韩剧了,政审通不过。
编剧:那么只有让儿子成为雷锋式的五好青年,不靠爹地靠自己,奉献祖国和人民。
制片人:就这么定了啊!

【变数】

我在写《阿凡达》的时候就夸过“学徒模式”,这真是屡试不爽的、性价比极高的模式。诺兰的运用却比以往更高一筹:如果说《阿凡达》等电影的学徒桥段是为了让观众懂规则,那么《盗梦空间》还为了做其他铺垫——我立的这个规则,在今后的故事中将被颠覆。

这个突破是出于对电影类型的考量,也就是说,正因为《盗梦空间》身为类型片的复杂性,有两种经典故事模式成功融合,使得这部电影出乎意料地好看。

“学徒模式”最通常的用法是在科幻电影中,学徒是主角。比如说,尼奥在《黑客帝国》里当学徒时不断被告知自己是“救世主”,而后他发现了自我,真的成为了救世主,这就是基于“救世主”模式。《阿凡达》也是,特鲁克马克托骑士的故事就是为了铺垫“救世主”的诞生。

但是,《盗梦空间》不仅仅是科幻片,也是犯罪片。主角其实不算是好人,至少不纯洁。因此,科幻类型的“学徒模式”遭遇了犯罪电影的“强盗模式”,即“计划-执行-变化-应变-逃亡”模式。“强盗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计划”与“变化”两个环节之间的冲突。因此,诺兰身为编剧很巧妙地把整个“学徒模式”整合到“强盗模式”的“计划”环节中,让“变化”环节去击溃“学徒模式”,然后再让“学徒”融汇贯通解决“应变”环节,最后连环KICK大家成功“逃亡”。这就是为什么这次的学徒是小萝莉而不是主角科布,因为“学徒模式”是为“强盗模式”服务的。类型融合说白了就是七巧板,有想象力的人才拼得转。

讲完了“学徒模式”与“强盗模式”,我来强力推荐另外一个模式:“蝴蝶梦模式”。

“蝴蝶梦模式”是我自己起的名,指的是“在剧情中是不存在的人,却对剧情有着重大影响”,有点希区柯克的“麦格芬”的意思。很好玩的是,最流行的“蝴蝶梦模式”的应用,都是死去的妻子:《蝴蝶梦》中的丽贝卡,《EVA》中的碇唯,《盗梦空间》里的梅乌……大概死去的女主人气场都很足吧!还有《阿凡达》里的爱娃。其他的“蝴蝶梦模式”的变种,如《指环王》中的魔君索伦,《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也都是一开始神龙见首不见尾。

“蝴蝶梦模式”的美处有三:一,观众会对未知的东西充满敬畏;二,根据“不在场”原则,逻辑可在“镜头后”交代,因此靠“蝴蝶梦”来制造冲突非常方便;三,实体不在,虚空在,人面不在,悬念在。

“盗梦”里面搞个“蝴蝶梦”,是个省时、省力的做法,因为科布的亡妻梅乌简直成了变数制造机,她在剧情中至少给盗梦团队制造了四、五次麻烦,其中最厉害的就是在冰雪碉堡中把费舍给毙了。本质上就是科布自己的潜意识在捣乱。

各种模式拼接易,融合难。诺兰把各种材料用高火煮化,再用文火慢炖。玩泥巴的孩子、拂动的窗帘以及踩碎高脚杯的声音,这些音画元素都被抽象为科布亡妻梦魇的一部分,散落放在故事的里里外外,不断为观众制造不祥的折磨。

【动作】

《盗梦空间》的动作戏或许可以很好地解释诺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导演。他是一个强于视觉、弱于动作的导演。当动作有视觉新意时,他可以创造经典;当动作戏只是例行公事时,他做得乏善可陈。

这一点在《黑暗骑士》里就开始显现。中间小丑追杀哈维登特一段电光火石,但是最后蝙蝠侠在大楼里逮匪徒的动作设计十分无趣。

而《盗梦空间》里更是走了两个极端。失重动作戏痛快淋漓,连环KICK巧思不断,但那冗长的雪地追逐甚至不如《007黑日危机》和《真实的谎言》两片的片头。

当看到这某些“轻度差劲”的动作戏,我们这些忠实粉丝的心态可能就像,青涩男孩不巧看到心仪的美女在挖鼻孔,嘴上不自觉地替她找各种美丽理由,心里却不禁暗暗叹惜——干嘛让我看到呢。

和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一干老将比起来,诺兰能创新、有追求,但承载着好大的压力。现在的诺兰毕竟不是当年拍《记忆碎片》的小伙子了,他肩负着数亿的投资,以及全世界一厢情愿的宠爱。是的,我们不允许他失败,不然我们看什么?

评分:5。

载自evarnold的绝对领域http://evarnold7.blog.163.com/blog/static/3435420920118300194081/

 4 ) 盗梦空间:凡有所相,皆为虚妄——但我还是好想中十七八个五百万!


从影院出来,我问朋友怎么看,他说:“这部片子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一口打断说:“扯淡!”

说那些乱七八糟看起来一个比一个唬人的词语根本没有必要,只需要说它是“最近几年最好看的科幻电影”就行了。或许连科幻两个字都可以去掉。

这是部在当前80%的电影看了会觉得浪费钱(个人标准)的前提下,足以让人去看两三次的电影。

这是部对得起它的票房,不怕剧透的电影——不怕剧透可以说已经是对一部作品非常高的评价。因此我绝对不会说主角最后还是勇敢战胜过去的阴影跑去救齐藤了(……),剧尾字幕打完后有陀螺倒下的声音,以及小孩子的演员表不一样。


影片的概念其实毫不新鲜,两千多年前庄子就已经在自己和蝴蝶之间糊里糊涂过(不过我怀疑他也可能是梦到自己其实是猪呀牛呀之类的东西正在被拿去剥皮送礼……只是蝴蝶好听些)。诗词也总有“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梦里不知身是客”之类的折腾。

疑惑的东西其实蛮多的:比如造梦师为何不造个轻松点的环境,总是搞些不得不让同伴们在暴雨里狂奔,在风雪里博斗的环境。还有,就不能给同伴们开金手指吗。比如设计个“只要找到了按下去敌方就全灭的按钮”之类的东西,然后带其它人去找。

不过更让我印象深刻的其实是药剂师的房间里,一群一群人正在梦中一起沉睡,而他们称之为那才是醒来。


最后的结局实话说还是让人松了口气,整部片子最同情的人其实是齐藤,对其它人来说是经心动魄的几场群体冒险,对他而言,是几十年青丝白发的孤独流放。所以醒来的瞬间他还能马上摸电话实在让我顿生高度敬仰——你到底对打倒对方公司这件事有多执着啊!

不过是十小时的事情,在另一个层面可能已经是出生到永眠的过程。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一叶一菩提,刹那含永劫。

谁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做梦,只是多数时候没办法确定自己是否醒来。

现在的我坐在这里打字,真正的我谁知道是不是正在史前时代迈着两条小短腿张着血盆大口做霸王狂奔。

虽然自己也写过“我宁愿要真实的痛楚,也不要虚假的幸福”之类的台词,但看了片子后,老实说还是很希望有机会的时候来一场清晰的,所愿皆成的梦境。

这样的生活,两三天是天国,七八周是常态。过上一年怕是要无聊到赤膊滚刀山。没有限制的世界有多无趣,想一想都要得羊癫疯。

金山银山、后宫成群、吃喝玩乐、无恶不作。刚写下开头时我在想十七八个五百万,转念一想那个时候五百万算个屁啊!拿来垫路都嫌硌脚。

不过还是想做一次。

哪怕很短,只要最后有那醒来的一瞬间。

 5 ) IMDb上翻译的影评!戒指是关键!

** WARNING: This is long, and every word of it contains spoilers. Beware **

**注意:这很长,文章每个字都是剧透。慎入**

It is NOT a dream: The WEDDING RING gives it away.

这不是个梦:婚戒泄露了真相

I have now seen this movie three times. The first time I saw it I thought it was not a dream and he was home. When I saw discussions to the contrary, I saw it again looking for any clues to tell whether he is dreaming the whole time, and questioned the ending thoroughly. It was not until I saw a post about someone saying he is only wearing a wedding ring when he dreams. Multiple people shot it down saying that they saw him wearing it in reality or that he was not wearing it in this dream or that one. My third viewing had me looking for the ring in almost every shot, seeing if his totem ever falls in a dream (Something someone said happened), looking at his children's faces to see if they are the same, etc.

我已经看了三遍这电影。第一次我看时,我想这不是个梦,他是回家了。当我看到相反的争论时,我再看了一遍,来寻找任何能告知自始至终他是否在做梦的线索,并完全怀疑这个结局。直到我看到一个帖子说他只在他做梦的时候戴着结婚戒指。许多人反驳说他们看到他在现实中戴着它,或者他不是在这个或者那个梦中戴着戒指。我第三次观影就在任何一个场景中寻找这个戒指,观察他的图腾是否在梦中停下来过(有人说发生过的),观察他的孩子们的脸来判断他们是否还是一样的,等等。

My analysis as follows:

我的分析如下:

The Wedding Ring:

结婚戒指

We start the movie with Cobb in limbo with Saito, he is wearing a ring. Step back to the beginning, he is trying to convince Saito to let him into his mind to help protect it, this takes place in a dream two layers down. He is wearing a wedding ring. Things go south and we wake up in the apartment, where we think an angry mob is really coming down the street. They threaten Saito's life with him thinking it is reality, only for him to discover otherwise. In this entire scene Cobb is wearing a wedding ring. Wake up on the train, NO WEDDING RING. In the hotel suite on the phone with his kids, NO WEDDING RING. On the roof talking to Saito, NO WEDDING RING. France, the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NO WEDDING RING. The coffee shop in Ariadne's first shared dream, Cobb is wearing his wedding ring, she freaks out. They wake up in the workshop, NO WEDDING RING. They go back under and Ariadne explores the physics of the dreamworld, again Cobb is wearing a wedding ring.

电影随着Cobb(Leo演的)和Saito(斋藤)在梦境中开始,他戴着一个戒指。倒退回最开始时,他正努力说服Saito让他进入他的意识去保护他,这发生在2层深的梦中。他戴着一个婚戒。事情黄了然后我们在公寓中醒来,现实中有一群暴民正沿着街道行进。他们威胁Saito相信这是现实。在这个全部场景中,Cobb戴着一个婚戒。在列车中醒来,没有婚戒。在饭店房间打电话给孩子时,没有婚戒。在屋顶和Saito说话时,没有婚戒。法国,建筑大学,没有婚戒。在Ariadne的第一个被分享的梦中的咖啡店里,Cobb戴着他的婚戒,她吓坏了。他们在工作间里醒来,没有婚戒。他们回到梦中,Ariadne发现梦中世界的物理学时,Cobb再次戴着他的戒指。

Cobb goes to see Eames, the entire time not wearing a ring. He meets the new chemist, still no ring. The chemist gives him a quick taste of his latest potion, in that scene we get a quick glimpse of his hand with a WEDDING RING. Wakes up, no ring. See the pattern?

Cobb去看Eames,这整段时间都没戴婚戒。他见了新药剂师,还是没戒指。药剂师给了他一剂最新药让他快速尝试,在那个场景中我们看到他戴着婚戒的手快速的一闪。醒了过来,没有戒指。看到了吗?

So finally, the inception. We are on the plane, we clearly see is not wearing a ring. Level 1, WEDDING RING, Level 2, WEDDING RING, Level 3 WEDDING RING, Limbo he is wearing his WEDDING RING.

所以最后,《盗梦空间》。我们在飞机上,我们清楚看到没有戴戒指。第一层,戴着,第二层,戴着,第三层,戴着,梦境中他一直戴着婚戒。

After he meets Saito as an old man, the conversation continues past what we saw in the beginning, yet even here he is wearing a WEDDING RING still. Then, when Saito reaches for the gun, we are on an airplane. He is not wearing a wedding ring here.

在他看到已是老头样的Saito之后,会谈继续经过我们在一开始看到的,在那时他仍然一直戴着婚戒。然后,当Saito去够枪,我们就在飞机上了。在那里,他一直没有带婚戒。

HERE IS THE KEY. As he is walking through the terminal, no ring, as he is greeted by father in law, no ring, when he gets home and spins his totem, no ring.

这里就是关键。当他穿过过航站楼,没有戒指,当他的岳父欢迎他时,没有戒指,当他到家和旋转他的图腾时,没有戒指。

In his dreams he is married to Mal still, as she can still exist there. In reality, he knows she is dead and does not wear a wedding ring as he is no longer married. A simple yet easily unnoticed way to test which parts are reality.

在他的梦中他仍然和Mal结婚,她可以仍旧存活在梦中。在现实里,他知道她已经死了,没有戴婚戒表示他已经不再结婚。一个简单而容易忽视的方式去推测哪段是真实的。

Not done there, I investigated another thing, Cobb's totem:

在那之前,我研究了另外一个东西,Cobb的图腾:

I have seen many posts of people saying his totem falls when he is in others' dreams. This is simply not true. People say it wobbles and falls over in the beginning. I watched and listened closely, Saito spins the top and we hear it spinning as the scene cuts to the young Saito. Then, in the end when we see him old again, he looks down and it is still spinning, he knows he is not in reality and goes for the gun.

我已经看过很多人的帖子,说他的图腾在别人的梦中倒下了。这是完全不正确的。人们说它在一开始的时候摆动、翻倒。我看了和仔细听了,Saito转动顶部,当画面转入Saito年轻的时候我们听到它旋转着。然后,在结束时我们再一次看到他老的样子,他往下看,它还是在不听地转,他知道他不在现实中就拿起了枪。

When Cobb uses inception on Mal, it continues and never stops. In the hotel after the failed Saito mission, it falls. A funny thing to note is that every scene in which the top spins endlessly he is wearing a WEDDING RING. In the scenes in which it topples, he is not.

当Cobb在Mal身上用了inception时,它在继续着没有停。在酒店那Saito失败的任务后,它停下来了。一个有趣的发现:每个陀螺无休止旋转的场景里他总是戴着婚戒。在它倒下的场景里,他就没戴。

Now, the awakening scene. Looks an awful lot like a dream right? Not really. He wakes up on the plane surprised, but everyone is smiling. They woke up from the sedatives, but Cobb and Saito were down in limbo. When they got back, everyone is happy to see he made it, Saito looks just as stunned only backing up the fact that he really snapped back to reality. They are all getting bags, going through customs, etc. Everyone looks at each other with a grin because they know inception worked and that Cobb is finally home. Not very dream-like except that it seems like a dream come true. Had the scene after he and Saito with the gun been him in his home, him on his way to his home, etc, I would think it is a dream. No, he awakens in EXACTLY the place he went to sleep to start inception. You never really know how you get to where you are in a dream, do you? Then how does he know he is on a plane and just successfully completed inception on Robert Fischer, the man in front of him?

现在说说那个唤醒的场景。看到那帮傻货很像一场梦是吧?不见得。他在飞机上意外地醒来,但是每个人都在微笑。他们从镇静剂中醒来,但是Cobb和Saito还深处梦境。当他们回来时,所有人都很开心看到他做到了,Saito看起来震惊地接受这个突然回到现实的事实。他们一起拿箱子,过了海关,等等。每个人看对方露齿而笑因为他们知道inception成功了,Cobb最终回家了。若不是如梦一般,这真似梦成真。在他和Saito够枪之后在他家的场景以及他回家的路上等等的场景,我想它是一个梦。不,他醒来时的确回到了那个他睡去去展开inception的地方。你永远不知道你怎么去你梦中世界的,对吧?然后他怎么知道他在一架飞机上,而且成功地在那个坐在他前面的Robert Fischer身上完成了inception?

Finally, the home scene. Looks like a dream? In this case, yes it does. we see the children exactly where they were, doing the same thing, wearing the same clothes. They appear the same age. On my second viewing this was red flag that it was a dream. But on my third viewing I noticed slight differences, such as the kids looking slightly older. The cast list has two sets of kids listed, ones slightly older than the others. They are not voice casts but actual actors in the film. I especially noticed a difference as the camera pans towards the totem, I chose to focus on the back door with the kids. The girl is seen throwing herself on her father, in this scene she looks clearly older than the memory he has of her.

最后讲讲家里的场景。看起来像个梦?这种情况说来,的确是的。我们看到孩子们还在做同样的事,穿着同样的衣服。他们还是相同的年龄。在我的第二次观影时发现这是个惹人生气的信号:这是个梦。但在我第三次观影时,我注意到细微的不同点,例如孩子们看起来长大了些。演员表列着两个孩子,一个稍微比另一个大些。他们不是配音演员而是电影里的实际演员。我特别注意到一个不同点,就在画面摇摄那个图腾的时候。我聚焦在有孩子们的后门上。那个女孩看起来是跳到她父亲的身上,在这个场景中她看起来明显比他记忆中的孩子更大些。

And of course, the totem itself. I watched each spin my third time through. It spun flawlessly for a while, began to wobble slightly, then started a hard wobble then fall. In the final scene it appears to be spinning smoothly for a long time, he probably gave it a lot of power. It starts to slightly wobble, and the screen goes black after it begins a HARD WOBBLE as if it is about to topple, not correct itself.

当然了,还有图腾本身,我第三次看时每次旋转都看完了。它会一段时间完美无瑕地旋转起来,会轻微颠簸下,然后大幅度摇晃最后停下。在最后场景中,它平滑地旋转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可能给它很大一股劲儿。它开始轻微摇晃,就在它开始大幅度摇晃像要倒下而不是校准自身时,屏幕就变黑了。

Conclusion: The movie isn't a dream, Cobb isn't caught in some "limbo that looks a lot like reality." Cobb spends the entire movie trying to get to his kids in reality, why would he settle for shades in a limbo? What proof is there that he is dreaming the whole time? If he is dreaming at the end, where is he dreaming? Limbo? So he goes from talking to Saito to just waking up on a plane, all as a part of a dream in limbo? Really? Think about it.

结论:这个电影不是一场梦,Cobb没有困在什么“梦境看起来很像现实。”Cobb花了一整部电影的时间努力去在现实中回到孩子身边,为什么让他满足于梦境中的影子?有什么证明说他自始至终一直在做梦?如果他梦到了结局,他又在哪里做梦?梦境中?所以他从和Saito对话就仅仅是为了上一架飞机,作为全部梦境中的一段?真的么?想想吧。

Nolan would never take the "eeet was aaaaalll a dreeeeaaaammmmm" cliche way out. But the fact that he cut the film before the top falls over does have a meaning. He is planting a seed of doubt in your mind. He uses inception on the audience to have them question the ending. The concept of the movie thus becomes reality to the viewer, a heavy thing to think about and something that hasn't been done before.

Nolan(电影导演)不会拿出“这~是~一~个~梦~”这样的陈词滥调。但事实是他剪掉了在陀螺倒下的片段说明有一个含义。他是在你脑中种下了一个怀疑的种子。他在观众身上用了inception的方式以使观众探究这个结局。因此这部电影的思想对观影者来说成为了现实,更深刻地去思考那些从前从不会做过的事。

But all the evidence points to reality.

但所有的证据指向了现实。


(啊啊啊啊·。。。。累死我了。。。。终于翻好了。。有错误请指正啊~~~~谢谢)

 6 ) 奠基—梦的构筑与梦的解析【近完美剧情逻辑解构】

奠基—梦的构筑与梦的解析
 
中午的尖沙咀非常炎热,放眼望去是一排一排整齐规整的大楼,进入IMAX的放映厅,眼前也是一排一排高耸而整齐的座位,但在接下来的2个半小时,一切都在弯曲、扭转、变形、爆破……我的眼睛无法离开那一片巨大的屏幕一分一毫,我无数次想伸手拿出一个遥控器去暂停这一切,让我有时间回味与思考,我的大脑非常疲劳的运转、分析、记忆,直到迎来最终的字幕表中“Christopher Nolan ”的出现。
过瘾,酣畅淋漓,Nolan,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这可以称为一部伟大的电影,也许他已不单是电影而已,他像那些伟大的前辈们一样,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一套完整、严丝合缝的运行法则,一个梦境的奇妙世界,而最奇妙的是,你看到的一切都可能是假的。
整部电影两个半小时下来绝无冷场,环环相扣而且紧密快速的推进着整个影片的发展,我们可以欣赏枪战、动作、爆破,可以为了一些理论不停头脑风暴,可以从心理学去解析发生的点点滴滴,可以沉浸在几何学、逻辑学、物理学、建筑学等各种学科的海洋,可以赞叹一个个优秀的演员在舞台上演出着一场华美的舞剧,对的,优秀的演员们个个都表露了自己演技的天赋,莱帅,希望你能通过此片,终成好莱坞一哥。
作为一个游戏迷,那雪地的一幕让我无比激动,现代战争2的经典关卡仿佛在荧幕重现。而IMAX带来的震撼,确实是一般的电影屏幕无法给予的,片中几个大场面的出现,沉重的低音让我整个脊背都感觉在震动,再加上眼睛接收到的巨大画面,真的让我感受到身临其境,仿佛雪花满天,奔腾而来。而整个影片最为惊艳的是那无重力空间的打斗,Joseph Gordont那轻盈的身段仿佛穿花蝴蝶,在酒店的走廊走出了一段凌波微步,信手拈来搞定几个小喽喽,潇洒的打完收工。
 
 
 
 
声明
 
看过上文,请走进影院欣赏此片,这部电影如果看的时候已经有了一点基本故事介绍,而且不停的思考,应该在看完时候能够看懂80%,而剩下的20%难度很大。
下面将要呈现的,请看完影片后再看。
 
此文,试图去还原Nolan剧本的逻辑结构,去理清电影的脉络,此文由本人主笔,内容由本人、TEAYA、MAXC、小黑猫讨论分析共同完成。
文章的分析尽量去规避了自建自设的规则,尽量让一切论据均来自电影本身,如画面、台词等直接给出的信息,文章通过teaya前后五次进入电影院观察,本人反复的通过下载文件就细节部分揣摩和分析来给予验证,推论我都在文中标注了,推论没有直接证据,真实性不确定,所以请所有要推翻文中论据的朋友请在电影中直接找到论据的情况下再发出质疑,但是电影给出的信息量巨大,我们自认为不可能面面俱到,文章肯定存在遗漏或者错误,同时欢迎任何朋友加入讨论和提出疑问。
 
 
 
人生如梦,似真似幻,现实就一定是真实的吗?
梦如人生,喜怒悲欢,梦境就完全是虚幻的吗?
 
 
 
电影标题:Inception
电影中指通过进入梦境的手段,在目标人梦境中植入不同的想法,导致目标人回到现实后仍然接受和认同这样的想法,这是普通盗梦的逆行为,难度极大,致使必须通过多层梦境反复灌输此种思想才能较有把握达到目的,同时植梦者本身也因为进入多层梦境面临极大风险,因为多层梦境会影响破坏入梦者的大脑神经、思维等等。理论情况下,进入二层梦中梦是可把握的,但是进入三层梦中梦是危险的。
始终认为,中文“奠基”才是最合适的中文译名。
 
基本的理论:
造梦机产生的梦境是由建筑师构建,通过造梦机将所有连接机器的人在Dreamer的梦中链接起来,到达梦境共享,也是共存于同一梦境。
梦境中可以再通过造梦机产生新的梦境,即梦中梦,从而理论上看可以永远的深入下去,只要有药物或者措施保证做梦者不醒来,但是进入到第三层就已经很危险,有可能破坏入梦者的头脑和意识。
每一层梦境的时间维度不同,正常为上一个维度是下一个维度的12倍,通过刺激手段可以放大或者减少(电影中没有出现,理论应该也可以)倍数,如电影中后段的主梦为20倍。
从电影给出的画面,造梦者无法再进入下一层梦中梦,无论是开篇的2层梦中梦还是最后的4层梦中梦,造梦者都是留在自己造梦的同层,同时负责KICK,这点没有绝对证据证明。
入梦者可以通过造梦机将自己的意识反射带入梦境中,即梦中的projection,Projection分为自主的和不自主的,自主的如图腾,不自主的如突然而来的火车,主角的老婆等。
 
基本人物:(后面全文均用简写表示人物)
Cobb(C),主人公,莱帅!!!高级偷梦者和拥有痛苦植梦经验的人,有进入并修改过Limbo(后面解释)的经验,植梦小分队的队长,但在梦中因为老婆的问题,导致自己的梦有问题,而且经常因为自己的梦有问题而影响到整个梦境,而在现实中因为老婆的问题被美国政府通缉,有家不能回,极度郁闷、悲伤男,极度需要演技,莱帅表演极为出色,但是角色设置很类似禁闭岛,有点没有新意。
Ariadne(A1)高智商高材生高级建筑师新手,很聪明很喜欢探查人的秘密和探查未知事物。小妮子演的真不错,又是除开朱诺、水果硬糖等片外完全另外一种类型,前途非常光明。
Arthur(A2)主人公的帅小弟,贡献了最为惊艳的无重力舞步,貌似负责情报调查
Yusuf(Y)化学家,大片老龙套,阿凡达也有,坠入地狱演吉普赛神棍一个
Saito(S)公司大佬,必杀技是可以通过政治能力打个电话就搞定有关部门(美国的)
Fischer(F)一个超级商业帝国的太子爷
Eames(E)伪装专家,枪法和肉搏能力也不错,可以在梦境中伪装成特定的人
Godfather(G)龙套,作用是让E来伪装的
Mal(M)C的老婆,因为C的Inception自杀了,导致C无比内疚悔恨,也经常因为是C的Projection变成任务的捣乱者
 
整个故事的脉络:
S希望C植入F瓦解其父亲的商业帝国的想法,C通过S的必杀技回家,其余人等因为S的高额报酬加入TEAM(貌似报酬为人均600万美元,Y独享1200万,因为C认为钱财乃身外之物,他只要回家……囧)。任务成功,各自领赏,达到目的,影片结束(这里涉及Open Ending,后面解析)
 
最后一个INCEPTION任务的分析:(6层梦境圆环套圆环)
L0 现实 大家在747头等舱睡觉觉
KICK 电影没有给出方法不详,但肯定是药剂消退,小组人员比F先醒来,清理好造梦机,后让F醒来(C和S没有醒,因为他们在LIMBO,或者是在无梦睡觉状态)
 
L1 城市中 大家在追逐 造梦者 Y
KICK 汽车入水,水对车体中的人造成反向推动力,造成失重
 
L2 酒店 造梦者 A2
KICK 电梯因为爆炸产生推动力造成失重,撞到顶部后产生反向推动力,再次造成失重
 
L3 雪山堡垒 造梦者 E
KICK 堡垒爆炸,整个医院开始下坠,造成失重
 
L4 C和M在Limbo建造的梦想世界 造梦者 C
KICK F和A1是下坠,C 死亡或者等待L4世界完全瓦解消失
 
Limbo 梦境的前意识区域,Limbo是人脑中客观存在的一个区域 造梦者 无
KICK 死亡
 
上面基本是我说的那80%的内容,下面开始给细节,一个一个来:
1、Limbo
除开正常的梦境(重点来了),还有一个边缘的梦境,即Limbo层面。
在但丁的《神曲》(The Divine Comedy)中,他把limbo摆在地狱的最外围,荷马,苏格拉第等古圣先贤都在里面。他们同样永远没有升入天堂的希望。比那些因为犯了错而在炼狱(Purgatory)中受折磨的灵魂还惨,因为那些灵魂最终还是可以升天的。在一般的用法中,limbo代表的是一种混沌、未明、迷茫的状态区间。
而在本片中,Limbo一个混沌的、无序的梦境部分,是一个梦境碎片的集合,关于Limbo的解释,可参考网友“黑日白月”的解析:
Limbo:关于这个词个人倾向于“边缘”而不是“混沌”。一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讲,Limbo 可以认为是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中间过渡的“前意识”部分,符合影片中位于代表“意识”的城市和代表“无意识”的海洋中间的浅滩区域。
根据电影的表述,Limbo有几个定律:
1)、进入Limbo的方式是因为在梦该醒的时候无法醒来,即在梦中死亡的时候应该在现实中醒来,但无法醒来(电影中是因为Y的药物限定),意识进入Limbo。上面是电影直接给出的,这里有个推论,梦境中的意识为什么进入Limbo,是因为意识找不到意识的承载体,找不到目的地的意识会进入梦境的边缘区域,即Limbo。
2)、Limbo内的“人”只能通过死亡出Limbo,S是开枪自杀出Limbo,C和M是卧轨出Limbo(C和M见下面解释),推论C的第二次在Limbo可能是自杀或者被他杀(S手下)出Limbo(现实 ENDING),也可能没有出Limbo(梦境 ENDING的一种)。需要说明的是Limbo是客观存在的,Limbo没有人工智能,它不能分辨哪个是自杀哪个是他杀。所以是死亡的产生就可以从Limbo出来,甚至意识主体觉得自己必死就能出来了,毕竟这是人的意识游戏,决定者还是意识,我们也没有看到C和M被压得身首异处,S被自杀爆头。就像你睡者了,你不知道你是在什么时候睡着的,但当你第二天起来,你知道你大概在那个时候肯定睡者了。电影里正好对应的是,你不知道你是在什么时候死的,但当你从Limbo出来,你知道你大概在那个时候肯定是死了。
3)、Limbo中也会产生Projection,如S后来的手下。
4)、进入Limbo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修改Limbo,或者说在Limbo中建造自己的世界,如C和M建立的那个梦想园,如S在里面建筑的和风建筑。
5)、进入Limbo的人,人的意识、头脑会被Limbo影响,可能是短暂的失忆,但这种失忆可以被关键的因素提醒,回复记忆,如C第一次入Limbo忘记他们变老。但是最后S和C的表现可以解释为短暂失忆也可以这样解释,试想一下,C知道S在那个建筑里面,但他并没有见过90岁的S阿,甚至他也不知道S到底老了没有,无论是谁,找一个年龄过了50岁的人,都不可能一眼看出来,何况他和S本就不熟悉,那个表情十分合乎情理。而S的失忆更好解释了,老成那样了,还能有记忆就不错了!
  电影中的证据,在L1的时候,S中弹,
C说,明天起来,你小子发现你就在Limbo了,然后你会觉得Limbo才是你的现实,然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就变成小老头了,
S说,我靠,不是吧,这么快,我才不要,不能这样,
C说,你要不要去那里啊?
S说,你当我傻啊,我绝对不去,我要出来!
OVER
这里电影有段S的原话证明“老Saito说的话:“这个东西(陀螺)是我很久以前在梦中见过的一个男人的东西...”意味着Saito已经把现实和梦反过来了”
这段对话说明2个问题:
-Limbo内意识代表的人必变老
-Limbo会让人产生意识上的迷乱,迷茫,也许达不到失忆,但肯定会对意识产生影响
6)、Limbo的时间维度相对现实怎么计算,电影没有直接给出,可以知道的是肯定比现实中要快很多,可以通过C和M在limbo中50年在现实一个夜晚的睡眠大致感受一个概念,当然这也是推论,从电影直接给出的信息,仅此而已。
 
2、 图腾:
图腾是每个入梦者辨别梦境和现实的东西,图腾在现实中必然按某种物理定律运行,比如陀螺肯定会停,灌铅的骰子肯定会出现某个点数,但是在梦境中就不会,因为图腾也是入梦者的Projection,即在梦中,图腾必然按某种与现实不一样的规律运转,如陀螺必定会一开始转就停不了,骰子在现实中如果是5点,在梦中必然出现6点等等,这样就可以分辨现实还是梦境。证据是C在电影里面也说了,陀螺在梦中不会停。
这里有个推论,很多人会认为图腾可以证明肯定不在梦中,但是也不一定就回到现实,也有可能在梦中,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接受上面的理论可以不要看下面的了):
图腾是每个入梦者辨别梦境和现实的东西,图腾在现实中必然按某种物理定律运行,比如陀螺肯定会停,灌铅的骰子肯定会出现某个点数,但是在梦境中就不一定(梦境会不遵循任何物理理论,如重力等,但是也有可能遵循物理理论),所以,图腾能证明肯定不在现实中(比如陀螺一直不停),但是不能证明肯定不在梦中(梦中的陀螺也会停),图腾不是充要条件,所以最后陀螺停了也不一定是现实,Nolan狡猾吧。当然,图腾的理论可以认为入梦者可以控制图腾的变化,比如C在测试的时候,C会自己让陀螺不停,在梦中他能够做到,在现实他不能做到,对,这个理论是成立的,可以判断是在现实还是在梦中,但是万一你在梦中,你的意识没有来得及控制图腾呢?比如最后,C想验证,但是没有等陀螺停他就走了,意识被儿女吸引,即没有用意识去控制陀螺了,那陀螺还能证明是不是梦吗?(这个很重要,不要在纠结于最后的陀螺了)。
上面这种想法的错误在没有认清图腾也是入梦者自己的projection,这是他们可以控制的,而认为图腾是入梦者入梦后修改了图腾的性质,如果图腾不能完全的分辨梦境还是现实,那他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 陀螺是谁的图腾:
在C和M在Limbo中度假的时候,这是他们2个图腾,M撒有拉拉了就让C独占了。
 
4、 INCEPTION成功了吗?
太子爷很傻很天真,当然成功了,通过三层梦境不停的劝说、欺骗、验证,他被植入了要比父亲更强,要瓦解父亲的商业帝国,重新建立一个比父亲更伟大的公司,要不让父亲失望,傻哇?
 
5、 C和M的关系(重点又来了):
电影中C这样说的“我们一起工作,我们一起探索梦境,我们不停的深入深入梦境(i push deeper and deeper in the dream)”,然后镜头就是他们进入Limbo了,海边的M,那如果要问,他们怎么进入LImbo的,探索进去啊,怎么探索的,我怎么知道,方法多的去了,反正就是探索进去的,电影对白说了!直接证据还不行?这里可以进入的方法太多,推论很容易建立,甚至两人互相意识SM都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他们也使用了一种较为强力的镇静剂,可以保证不那么容易在现实中苏醒,而进入L1后,他们尝试失去自我意识,如自杀,如不同类型的KICK等等,造成在L1的意识缺失,但是由于服用了镇静剂现实无法醒来,从而进入Limbo,也许这时C和M都不知道Limbo的存在,这是他们探索的一个过程,同时有可能他们在Limbo老去卧轨死亡后,中间也是经历了一段无梦睡眠的过程,等到药剂或其它限制功能散去才在现实醒来。
他们在Limbo一度50年,M不想回到现实,所以她封存了证明他们在梦境的图腾,而C无聊了,想回去了,想回到现实了,所以去M的内心修改了她的思想,即INCEPTION,修改为我们是在梦境中,不信?我证明给你看,于是两人卧轨回到现实,而由于这个该死的INCEPTION,M还以为自己在梦境中,所以想跳楼回现实,就洗特了,撒有拉拉了,于是C就无比恼怒悔恨,当然M也不是白死的,死前安排好了一切,让人们知道是C有杀人动机,所以C跑路,回不了家,只能求S搞定有关部门(各位,S可以搞定的是美国的有关部门,所以也没有什么好牛的)。而从此之后,M成为C的梦魇,成为C梦境中希望的扭曲表达,也是恐惧的表象,他爱M,但他的梦中M一直是对他不利的,同时他也会不由自主的影响梦境,产生对他不利的东西,如突然而来的火车,C看来得了火车恐惧症,因为火车带他们回到现实,才让M跳楼了。但是!你自己杀了老婆不能连累兄弟啊,所以L3里面C还是出手杀了M。C梦境里面的M是C自己的Projection,不是真人意识,与真人M没有一点关系。
这里说个很重要的细节,C和M在Limbo中变老了。为什么呢?他们探索梦境进入Limbo,在里面造就了我们看到的世界,在里面过去了50年,老去,最后M不想回来而C想回来,所以C INCEPTION,卧轨,那时是老人了回到现实的!前面的一段年轻时候的镜头都是真的,但是在长廊散步、牵手、卧轨是C自己的幻觉,因为最后这3个镜头有一一对应,老人夫妻的一一对应,同时因为C在Limbo度过了50年,意识必受影响,所以他记错了(这里说明他不是失忆,是错误记忆,是意识迷茫了,他知道他们在里面度过了50年,这是C和A1清清楚楚说的,但是他不记得他们老了),那时他们已经老了,(后来想起来了,他已经做到了和M一起变老,所以心里释怀了很多)卧轨出来,这确实是Nolan糊弄观众的手法之一,也是剧本合情合理的表现。
 
6、 关于L1卡车落水
Y在桥上的情节应该是属于计划之内.因为这一切都是A1构造出来的,他把开车开下去的目的很简单. 就是下落和落水迫使深度沉睡的人醒来,从L2回到L1,然后在L1等待药剂消退后醒来回到现实。本来撞桥落水是计划好的KICK,但是由于他们没有估计到F其实有过防盗梦训练,致使梦中有了保护F的武装份子,所以打乱了他们的计划,所以导致第一个KICK错过了,电影有C的原话证明,下一个kick就是落水,与最开始梦中C的KICK一致。
 
7、F死了吗?
F被M开枪打中心脏,但是他死了吗?答案是没有死,他是被震晕了。
F后来去接受INCEPTION,动情感人父子见面的一段,我们可以清楚感觉他一点都没有受伤,他刚才还重伤昏迷,而且击中的是前胸心脏附近,回来就可以如此干脆的站起来,慢慢的走进去,至少,他应该抚住自己的伤口吧?而这里的真相是,他不是被子弹打进身体,他们进入L3雪地,拿的是如此的重武器,那应该也有穿防弹衣(为什么L1中的S没用,因为进去之前他们不知道F有防盗梦意识,没有保护F的武装,所以没有设计防护措施,但是再往下面就可以加了),所以F中弹,就算没有防弹衣至少有防护措施低档住了致命的伤,下面是电影画面,发生在电击F之前的一幕,E翻开他的衣服,血迹只有一点点,如果击入或者击穿,不会只有这一点血迹,而且在后面的时间里面,血迹没有任何增加(他站起来胸前没有血,地面也没有血),说明血迹是表层的外伤,他中弹是被近距离击中,震昏了!(这个绝对有理论支持,而且可以看看M用的枪绝对不是重型手枪,这个我在第一次看电影时候就特别注意了)所以用电击提醒,同时KICK回来了意识,把F从昏迷状态救醒来,这样可以解释为什么痊愈,因为本来就没有致命伤,本来就是人晕了,胸口皮外伤。但是震晕也并不是随便说说的轻伤,关键在意识游离出了身体,而电击可以保证F的心脏保持跳动,身体机能继续运行。
 
8、F怎么会跑到C的梦境
是的,我们可以看到,F昏迷了,那时候C还没有睡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现实中造梦机连着,就是连着他们,所以在梦境的世界中他们都联系在一起,虽然C在时间上较晚睡觉,但是F也在他的梦里,因为M带走了F,而M是C完全个人的PROJECTION,M为了让C去陪他,这是C在电影里的原话。至于怎么带走的,我怎么知道,方法多的去了,反正就是带进去的,电影对白说了!直接证据还不行?这段话说的时候就是在C和A1进入L4之前的那个镜头,两人说完这句话马上躺下闭眼,所以F肯定是被M拖走了,这里有电影直接证据无需置疑。
这里我的推论是:M是C的projection,F被M枪杀代表F的意识被C的反射意识(不自主意识)所束缚,必然是带F的意识离开了L3这层梦境的空间,而存在于通过现实造梦机所连接的空间中的一环,而C的不自主意识定位了F的意识这一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C通过梦境去创造一个空间,创造的目的是做一个笼子把他自己的不自主意识关起来,从而达到找到F自主意识的目的,而这个笼子就是C的梦境,这样去可以解释为什么F晕倒了,C还没有睡觉,反而能在C的梦境中找到F。
 
9、同步KICK
这个理论没有在电影中给出任何直接的证据,属于从电影画面给出的信息推理出的,并不绝对成立,但很可能要达到,比其他推论更加有依据和可信度,当然,同步KICK也可能是一种KICK的双重保险措施,即本层只要完成工作就可以在本层主动KICK,而上层KICK是到最后人都没回来才用的救命措施,但单步KICK难以解释为什么L1汽车撞出桥面,失重产生KICK(此处必是KICK,电影台词有),而至少A2没有被KICK回L1,而是MISS THE KICK。
1)、在A1构筑的3层梦境中,从L3回到L2,从L2回到L1,必须上下层同步kick,这可能是Y用药剂限定的也可能是A1在建筑世界的时候就设定的,同时可能是造梦机可以设定的功能之一(这是推论),他们在任务说明的时候说过,而且只有中耳失重才能导致KICK,这都是电影原话。
2)、L4是在这3层梦境之外的,它本不在这药剂的限定范围内,每一层的加深对入梦者的损耗和要求是很高的,意识进入第3层都可能造成很大副作用,这也是电影原话,所以药剂的效用同样也是有限制的,不可能永远有效,则L4满足一般梦境的要求,不需要同步KICK
3)、第二点的关键证据,A1踢下F后,她马上举枪要杀C,为什么,他就是要把C给KICK回L3,怎么KICK,死亡,不是下坠,而这个时候L3在干什么?E叫醒了F马上去INCEPTION,根本没有开始爆炸,则绝对构不成同步KICK,所以L4回去必为单向KICK就可以了。这里同时证明,C如果死亡,是回L3,他不是去Limbo。总不能说A1也不知道这个规律吧,她就是想杀C试试而已!
4)双重KICK接受细微的时差,因为梦的分层导致时间的大倍数扩大,则KICK上层达到条件的时间在下层是被扩大的,同时由于跳楼、爆炸、落水都是过程而不是瞬间,同步KICK在L3 L2 L1没有问题。
如果还不清晰,通过镜头解释同步KICK:
镜头是这样切的,L2电梯爆炸产生推动力(这时里面的人已经失重了,已经开始可以KICK的条件)—堡垒爆炸,整个医院下坠,E和F开始KICK(这正是L3的KICK开始,配合L2的KICK失重状态,达到双层KICK的条件,完成KICK)—E F A1都已经回到L2,和A2在电梯间—电梯间撞击楼顶(或者楼底)产生重力颠覆,所有人产生与电梯运行反方向的失重—(马上下个镜头就是L1的入水)L1入水,双层KICK达成,完成KICK
 
10、电击F算KICK吗?
有人说电击算L3的KICK,坠楼算L4的KICK,同步KICK导致F回到L3,这个是错误的,理由:
1)、电击和放音乐是同样的功能,即E用电击代表马上要在L3引爆,导致KICK了,E也是在L3听到音乐,马上去电击E的;
2)、任务的3层梦境都是A1构筑的,每层的提醒和kick的东西就是设计好了的,所以在L1,L2都设计好了提醒的耳机音乐,而L3他没有设计耳机,因为没有计划会需要提醒,所以只能用电击来提醒,提醒的道具是很容易找到的,而KICK是难的,KICK只有很有限的规则才能导致,绝对不是随便找个东西就可以完成KICK;
3)、Y说了,使用了镇静剂后的KICK是被他限定了的,就是为了防止随便醒来,所以在使用了镇静剂后很难KICK,C说了,在梦中感觉自己要摔倒了就会醒来,电击不会产生失重,不刺激中耳(或者称为内耳,电影中是inner ear或者internal ear,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还不清楚自己去翻医学书),同时电影丝毫没有提给电打了会醒来,就算电击是KICK,那也是自建的规则。
4)、同时电击在医疗中作用是什么?即使没有脑意识的人体,仍然保持心脏持续的跳动,而F在L3的状态相当于意识已经没有,人的意识游离身体之外,身体因为有生物电还可以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通过电击也是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心脏不会停止跳动,等待意识回到身体。
 
11、最前面和最后的C与S对话
是的,S说的话完全不一样,难道这是2次C与S的会面吗?错!就是同一次,只是时间的先后而已,即最开始S说完后应该紧接着最后C被拖进房间时候说的第一句话,前后是可以连贯的,不是两次见面,只是一次见面中间被2小时的电影隔开了而已。
 
12、C的梦境
C的梦境是一个C记忆的仓库,他可以通过梦境回到之前发生过的事情,他可以通过电梯在不同的回忆之前穿梭,同样L4是C的梦境,那个梦境的环境正是C对于他和M在Limbo中世界的记忆,这是C早就构筑在自己梦中的,所以会和他们在Limbo中的世界一模一样。
 
13、梦境的崩溃
当梦主清醒过来后,梦主造就的梦境会开始崩溃,最开始的梦,L2的梦主是S,S被石头砸死,梦境开始崩溃,所以A2要马上把C给KICK出来,如果不KICK结局会怎么样?电影没有说,但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按后面的发展,应该是去Limbo。而L3里面,E醒来了,必然导致L3开始崩溃,所以L4的世界也开始崩溃,这个崩溃与C和A1刚刚进入L4的房屋倒塌不一样,刚开始的倒塌是因为L4已经是非常深入的梦境,对记忆和大脑产生不好的影响,而C的梦境正是一个记忆库,受到L4深入的影响开始崩塌,是轻微的(推论)。
 
14、老年S和年轻C的见面
我们看到的S在L1落水之前死亡,这时他已经进入Limbo,这里是时间点1,简称T1;
C在L4被刺,因为影片分级的原因导致我们看不到受伤程度,最后的画面是M在C怀中死去,C闭眼,结束。那C有可能在L4死亡,有可能不会:
1)、如果C死亡,按上面的分析,他必回到L3,而我们知道,造梦者醒来,世界开始崩溃,崩溃的时间是多少,电影没有给出,所以这时又有3种情况:
1-1,C要回到L3的时候,L3已经崩溃完毕,已经没有L3,C的意识找不到承载意识的主体,去到Limbo,这个时间,T2;
1-2,C成功回到L3,但是错过了同步KICK,在L3死亡,这个时间,T3;
1-3, C成功回到L3,没有错过同步KICK,一直回到L1,淹死,死亡,这个时间,T4;
2)、如果C在L4不死亡,他等待L4崩溃,导致L4崩溃的原因是L3世界的完全关闭,这时C意识也是失去承载主体,去到Limbo,这时T5。
那么,从电影给出的画面我们可以轻易断定T1的时间绝对早于T2-T5,所以S进入Limbo必然早于C,这样,时间差产生年龄差,Limbo的时间维度电影没有丝毫信息给出,只有大概我们知道C和M在一个夜晚的现实睡眠(醒来时还是黑夜,所以也说不清楚是不是一个夜晚)大概是50年,但是他们睡了多久电影也没有给出,所以所有试图去解释时间维度都是自建的规则,我们知道S比C晚进去,这已足够。
如果还要说意识失去承载的主体进入LImbo这是自建的,那电影直接给出的是S死亡了,在L3,那个时刻必然是S在L1的死亡时间,而那个时刻,C在L4,没有进入LImbo,则C必然比S晚进入,这点无需置疑,时间差产生年龄差,至于为什么C和A1知道S必死,电影直接给出的画面是,当C和A1进入L4前,和E一起说了S撑得过去吗?E说了,他撑不过去,这让C知道了S必然死亡迷失去LImbo。
如果数据控一定想追究时间的关系,这里有个时间差理论供参考(推论,不影响大局,没有兴趣者请无视):
无论按照上面哪种推论,S比C早进Limbo的时间都只有约几秒(L1时间)=约50年(Limbo时间),所以如果C不提早带S离开,S在Limbo还有数百年(不知准确数,反正很长,会不会老死片中没说)药效才过,醒来就很可能失忆了,醒来醒不来还不知道。
    另外,S比C早进Limbo 50年,而C进去至找到S的时间要比50年短很多,将两段时间加起来,则是几秒(L1时间)加上比几秒还短的时间,离药效消失还很久(相对L1度过的时间),所以S和C离开Limbo的时候其他人还在L1,而且其他人还有几天(L1时间)才能从L1回到现实。这时无梦理论就成立了,即S和C离开Limbo后就进入无梦状态(就是普通睡觉),直到药效消失,从无梦睡觉状态,即正常睡眠状态苏醒过来,这样的解释比较符合C醒来的画面,那时其他人都很清醒,而S是一幅大梦初醒的样子,和C一样。
 
15、外圈理论(推论,不影响大局,没有兴趣者请无视)
造梦机把所有人连接起来 成一个圆球(或者其他什么形状都好,就理解为共享空间吧),然后每个都带着自己的东西进去这个圆里,潜意识啦,记忆啦,喜好啦,技术啦,知识啦,都带进去. C一群人是有意识地进去,F是无意识地被带进去.然后C他们建个迷宫把F困住,为什么要把他困住,为什么迷宫这么重要? (这是片里在授课时反复强调的东西)如果不困住F会是怎么样?不困住的话,F就会游离到层次之外,C他们很难掌控他,INCEPTION就不能照计划进行了. 那前三层都很好,F没有从迷宫出去. 昏迷后他被困在潜意识里,也就是迷宫之外了. 那迷宫之外会不会有M? 会的,因为是C潜意识里的东西,也被带进这个大圆里. 其实M把F带走了也好,等于把F定点了,不然他们要去找F,都没有方向. 那C知道M会这么做,找M的方法就是去自己的潜意识里找,所以才要去他的梦,深入他的潜意识里。其实说白了,所谓外一层就是潜意识,不用把它想得太高深. 在计划的三层迷宫里,目标是被有计划地困住,引导. 而被潜意识困住,就是他已经不再留在迷宫里. C和A找到F,再把他踢回L3,其实就是从迷宫外回到迷宫内。不要把迷宫之外那一层想得太复杂,它只是不过是潜意识,是没有被设计师建设的地方。Limbo也是潜意识,那limbo和它的区别就是,它是有序的,不会迷失。而limbo是无序的,会让人迷失,就是混沌,都是梦的残片。有人把这一层称为pre-limbo stage. 如果能接受这个理论的话,那它还可以再延伸,比如,假设C和S在药效过去前就在limbo里爆头,那他们可能就会是去到这个地方,有序的潜意识里。那么其实最后的梦境 ending 也说得通,因为飞机上醒来之后发生的事情太有序,太有逻辑了,不符合limbo的原则。但如果是在有序的潜意识里,做这样的梦就可能成立。(梦境 ENDING的又一种解释)
 
16、 结局(重点又来了)
我认为C肯定是回到现实,大团圆结局,理由上面已经解释了,但Nolan为什么要在陀螺将停不停的时间消失画面呢?如果是假的,是梦境,那这是谁的梦?如果是梦境,C还不能自己搞定有关部门吗?还需要S吗?但这就是Nolan,也许是C的梦境或者任何谁的梦境,或者是在Limbo也是可以说得通的,也许,但我的希望,C回到了现实,梦的存在,不正是渴望圆满的那一天吗?这样的解读,也才是对这部作品的一个圆满的结束。
之后,看到有真相帝出现揭秘小孩成长了,真相是(来自网友Nkspielberg):
1、我仔细观察了两遍,孩子确实有长大。之所以给人没有长大的感觉,因为第一个镜头,两个人蹲着,女孩被男孩遮住,所以看起来都很小。但是,站起来的镜头,女孩明显比之前高了。
2、更重要的是:演员表!两个小孩有4个演员!而且因为连看两遍,我记得很清楚:
     Pillipa(3 year)...
     James(20 month)
     Pillipa(5 year)
     James(3 year)
也就是说,小孩长大了。而且Cobb离开家的时间也确定了:2年!
 
我想要说的是,就算证明了小孩长大了又怎么样呢?梦境中小孩一样能长大,所以这就是一个标准的Open Ending,每个人心中有一个自己的Ending,我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我有一个爱我和我爱的妻子,我们可能很快会有我们的孩子,而今天,也是我和我妻子结婚两周年的纪念日,虽然我们不在一起,分隔两地,但我们心中还是一起分享了这份甜蜜与美满,所以我希望现实是美好,生活是美满的,虽然需要不懈的去努力和创造,所以我选择了真实,选择了美满,我选择了C能够回家拥抱他的儿女。
当然,Nolan确实不是像世界之王老卡那样的细节控,那个拍一部电影可以同时为这部电影造就一个国家地理杂志的制作方式确实不是Nolan所爱,Nolan在这部影片中没有告诉我们造梦机的工作原理,没有告诉我们INCEPTION的具体方式,即如何通过梦影响梦醒后人的意识,这里他自己毫无依据的自建了很多超现实的规则,而且这个故事发生的大环境大背景也并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现代,但我觉得这个剧本是有逻辑可循的,是在承认电影直接给出的理论依据下,在电影给出的逻辑信息下,可以构造成一个严密的逻辑结构的,就像多年前那一套伟大的《黑客帝国》所构筑的世界,NEO,ZION,激动的日子……这也是我们日复一日通过讨论、分析、验证而在找寻的东西,我们很享受这个头脑风暴的过程。
写下这些,是希望能够证明我的理论没有大方向的逻辑错误,我也坚信这部电影应该不是只有一套理论可以解释清楚,而且这部电影也一定可以用很多方式去正确的解读,比如我可以用一句话去完成整个事件的解读:
C其实就是一个买了一张747头等舱的乘客,在回洛杉矶的途中,在飞机上作了一个梦,梦中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快到洛杉矶的时候他醒来了,周围有认识的同事和不认识的陌生人,然后他回家拥抱孩子。
也完全可以所有的一切都是Nolan的一个梦,是Nolan的L1,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映射了电影制作的一个角色,如导演、制片等等,Nolan每天都在制作电影,所以他为自己造就了一个像做一部电影一样完成一个任务的奇幻之梦。
就像最伟大的寂静岭2,有一个结局就是所有东西都是男女主人公的一条狗想出来的,无聊吧,但是这个理论成立!同样,上面的两种解释我认为没有一点逻辑问题,完全可以成立,这就是Nolan,让观众自己放开思想的翅膀,去飞翔在他为大家构筑的一片天空中,是梦?不是梦?重要吗?
   
PS1:本人喜爱动脑筋看电影,希望去解析那些刁钻、复杂的电影结构和逻辑,我和我妻子一起完成了《穆赫兰道》、《禁闭岛》、《恐怖游轮》这3部电影的全剧情结构解析,那三个过程是相对轻松的,而《奠基》此文的完成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因为这里的结果、推论都需要自己从电影中很小的细节中去推理去求证,才能一步一步接近真相,我曾经自建了一些规则,完全的去解读了这个世界,但是和朋友们的讨论让我知道了这种解读方式是对Nolan这部8年磨一剑的伟大剧本之亵渎,我们也曾经以为这个剧本是有BUG的,但我们也在一步一步解析所谓的BUG,这一切也是和朋友们不停的讨论,分析,解读,看片,揣摩才得出了上面的结论,这些都是从148分钟的原片中得到的,这确实是一部刺激的影片。
PS2:这篇解读比较适合想要探查究竟的烧脑族朋友,比较适合已经有一个自己的基本认识,也就是看懂了80%的朋友来阅读,如果有时间,我会写一个按电影时间一幕一幕的解读,这样让人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现在不行,我对电影的理解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也许出了蓝光,出了英文字幕,我和我妻子会去做这个事情。
 
 仅以此文纪念小肥鱼与小黑猫结婚两周年
 

 短评

“既然做梦,就做大点” 这句太深得人心了。——2010年最天才的电影。“谁又能说,现实不是梦境。” Do you remember how you got here?

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卡梅隆负责革新电影技术,诺兰负责革新电影结构...

11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所有的梦境中柯布中都戴着戒指,所有的现实中柯布都没戴戒指,所以陀螺只是障眼法,戒指才是真正的图腾。结尾柯布根本不在乎陀螺有没有停下来,因为他出机场的时候没戴戒指,他早就知道自己回到现实了。

14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诺兰+莱昂纳多的电影,我无话可说!

17分钟前
  • 法海爷爷
  • 力荐

大概广电局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剪

18分钟前
  • 山风如月
  • 力荐

概念不算新鲜但还不错 ;p 充斥许多漂亮的慢动作镜头和带点匪夷所思的建筑构想,视觉效果挺棒的!偶尔会令我想起Paprika……

20分钟前
  • longer
  • 推荐

Christopher Nolan是天才!

24分钟前
  • flowerowl
  • 力荐

列奥纳多干完这票肯定是要去Shutter Island修养一阵了。

26分钟前
  • 熊想躺平
  • 力荐

我的陀螺停不下来了。

28分钟前
  • 陈允然
  • 力荐

我还能说什么呢 出影院第一件事就是拿iphone 上豆瓣 至少5颗星啊 第156个评分的 哈哈哈哈 一直要用心用脑看的电影 内容很严谨 逻辑性强 非常好看 等高人仔细分析。。 又去影院 看了一遍 很爽 很抖擞

29分钟前
  • Villalon
  • 力荐

好烧脑的电影,看了两次才看明白,好吧自己笨了点。佩服编剧导演了

34分钟前
  • 婷婷爱八卦
  • 推荐

你们终于知道我每天晚上做这种梦有多累了吧

35分钟前
  • Molly Zheng
  • 推荐

就那么一个创意,被大家吹得玄而又玄。片中充斥着毫无意义的枪战。看的过程中惟一的惊喜就是CCTV了。

37分钟前
  • 还行

1、电影确实精彩。2、没有想象的难懂,相信你自己。3、总会有一个让你记一辈子的镜头。4、请降低期待值。5、请提前上厕所。6、记得关手机。7、一定要去影院,因为影院也是个造梦机器。8、记得听完结尾音乐。因为它负责让你醒来。9、极可能是近几年你在影院看过最精彩的电影。10、穿越吧少年

3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你永远记不起一个梦的开端,就像记不起我们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

42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确实挺好看。人人都在评论这片,我也评不出个鸟来了。因为《盗梦空间》这片,中国人民已经陷入了智商无限的癫狂幻想之中。人人都觉得自己的解释最牛逼,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哲学家,是心理学家,是数学家,是诺兰的知己。

44分钟前
  • 苇间疯
  • 推荐

一部电影好看到即使你明白它在故弄玄虚也是义无反顾的打五星。

47分钟前
  • 楚仙
  • 力荐

前期的口碑营销确实有点儿过了,绝对还没有达到神作的级别,但依旧是近年来最好的影片,诺兰独有的叙事技巧视觉风格以及影像语言都被完美的贯彻其中,其遵循并热爱的怀古之风从人物造型,台词蔓延到拍摄手法以及特效制作上,不过正因为如此,一些动作戏上的处理还有视觉奇观的展现则还不是那么过瘾。

51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力荐

一直在牛逼,从未被超越。只有Nolan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56分钟前
  • seren
  • 力荐

《奠基》是一部复杂精致并绝对精彩好看的电影,他让你在片尾字幕出现时完全反应不过来之前的两个半小时发生了什么,就像一场梦境一样让你匪夷所思却又流连忘返。

1小时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