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派第一季

综艺大陆2016

主演:窦文涛,梁文道,余世存,马未都,马家辉,黄佟佟,周轶君,冯唐,刘索拉,张亚东,徐累,曹星原,刘炎焱,李小牧,李艾,囧囧丸,陈丹青,蒋方舟,孟广美,潘采夫,肖央,曹判答,丁学良,刘树勇,陈晓卿,吴晓波,刘硕

导演:苏雷

 剧照

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1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2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3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4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5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6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13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14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15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16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17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18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19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1 20:28

详细剧情

  【窦文涛圆桌派】  2016年10月28日起,每周三、周五。  和文化人侃文化,跟会聊天的聊天。  窦文涛组局——谈天说地,活色生香。

 长篇影评

 1 ) 第二集 出轨 婚姻里的“性自由”

我从来不知道看一群老爷们儿讨论性话题能这么有趣。

我个人是支持在婚姻里给予对方一定的性自由。之前也跟王哥探讨过婚姻里约束专一性关系的现状是对人性的一种莫大挑战。如果夫妻双方关于“性自由空间”观点达成一致,反而会促进婚姻关系的维护,若观点不一致,那必定是鸡飞狗跳。更糟糕的情况是其中一方以性专一要求对方的前提下,却还想着给予自己性自由。这就是纯纯双标狗了。

这群老爷们儿说现在女性之间性话题的讨论非常开放,确实如此。跟朋友出去公共场合吃饭的时候,我们也会很自然地聊起相关话题,甚至还会跟闺蜜吐槽新男朋友的床上表现。但讨论归讨论,现代女性对于自己性需求的表达依旧是羞于开口的。大多数主动求爱的女性也会被对方贴上“非老实人”的风尘标签,而男性却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动手动脚”而产生羞耻,似乎女性也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所以整个中国在对待女性性需求的表达上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想跟所有的姐妹说,表达性需求这件事,没什么羞耻的,自己开心就完事了。但一定要记得保护好自己。没套别做。

 2 ) 圆桌派第一季 窦式幽默共话热点 23集 第十三集不见了 2016年

01-师徒

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

渐渐的这个社会公约代替了私约 这个社会就没治了

现在有几个说话算数的 黑社会它算数

过去的师徒 徒弟离开了这个圈子 他活不了

现在按契约法律关系来说 师徒关系是交了学费的 讲的是对价

师父教会了徒弟 徒弟的成功成了师父的失败

02-出轨

偏离常轨 就叫出轨 为何谈论到中国成年女性的出轨率而没有男性的数据 似乎在一头偏的聊这个话题

女性长期被压制的太久 从古至今都是一夫多妻 男的三妻四妾被视为很正常的常态 但凡女的有什么分吹草动 就被抓着浸猪笼 如今女性地位提高了 却没能让女性享受一下 一妻多夫制 就直接是一夫一妻制 守约的同时又想着释放自己 就成为了道德里所不容许的

林子大了 见的世面多了 扭曲三观的事 比比皆是 即使契约婚姻存在 一夫一妻制存在 也免不了男的 女的 在外面找其他的备胎 其他的精神空缺 更多的90后男女都没什么太大想要结婚的欲望 更别说80后的男孩比女孩多出两三千万

中国成了历史上最大的光棍集团 我们也为此做了贡献

身边单身的朋友太多了 结了婚的人也不见得有几对是幸福的

03-母女

又带了一点上一期的话题 几千年以来的男权文化下,他是在怂恿女性,在外貌啊、体貌上去比较 去争夺男人的宠爱 所以才会有男的出轨 女的就想知道对方是什么货色

女性分两类 一类是母性比较重的 就特别忒别爱自己的还子 还有一种是妻性比较重的 属于冷漠对待她的小孩 妻性重的还有一种是属于凌辱行的

做了母亲之后会有一种妈妈的那种循环 你以前不想觉得自己不会是妈妈的那个样子 结果会突然发现自己越来越像妈妈

整个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 以至于她对自己能够掌握的东西 人 的占有欲就会紧紧的抓住 所以不能的一味的绑在家庭的枷锁里 不然渐渐的失去了自我 没有了安全感 与社会脱节 就会被淘汰

04-音乐

感觉一直偏离主题的在聊 也不知道聊了什么

喜欢张亚东说的话:真的 我觉得给一个将并不能证明他有多伟大,不给他也不能证明他不够好,我觉得无所谓。

歌星和音乐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音乐人是在创作 歌星是把创作的作品用声乐表达出来 这是我的理解 我对音乐的起源 发展 并不懂 只是知道我用听觉去听我觉得舒适的旋律 有些可能歌词和旋律都没有很惊艳 但也承载了一部分的记忆加了分 有些也的确是一开始因为旋律喜欢 了解了歌词之后就没那么喜欢了 有些旋律听起来一般的 到后来了解创词创曲之后就更喜欢了

我喜欢音乐很感观

05-异国

异国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

遥远的东西最美 很多人其实对身边熟悉的环境 熟悉的人事物 总会有厌烦的时候 就想着出去远方看看 找找诗意 随着慢慢长大 我觉得 只有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人才会去思考这些 你怎么可能让一个天天想着怎么生存的人去想出国 去最远的地方找寻一个不知道什么的东西呢

喜欢张亚东说的那个《初见即别离》 很多时候 我们在旅行途中经历的事情 会比较深刻 因为不会重复 也会随着时间而遗忘

异国 其实是带着陌生感又有些好奇心 不需要异国 对于没去过云南 丽江 新疆 拉萨的我们 依旧对那些地方很憧憬

窦文涛:说到底都是有一颗骚动的心

冯唐:都是贱

刘索拉:要贱

06-匠人

首先想说 曹星原老师讲话太温柔了 一到她说话 我就要把手机的音量提高

现在的很多客户的公司品牌画册 总要来一个篇章讲匠人精神 其实有时候真心觉得他们对什么是品牌什么是匠人都一知半解 却总要把自己和这些词标榜在一起 匠人这个词在中国是真的给玩坏了

我喜欢曹老师说的那一段:有一个艺术家,有人说他,你这一张不如那一张画的好,这个艺术家说,我又不是烤烧饼的,哪一炉出来都一样,这是匠人,每一炉出来越质量都是保证的,他是匠人,重复性的工作,而艺术家是不重复性的工作,技术上也是相当好,不重复,永远不能重复自己,那是艺术家。

相对这一pa 我感觉带了一点玄乎的神学 影视开机要拜拜 匠人重复做一件事之后达到的一个什么境界

以前刚开始学美术 学画画 总喜欢看很多关于绘画有关的书籍 无论什么 会思考绘画背后的一些想法 看这种绘画艺术展览 也会在参详作者背后的情感 而后 世俗之后 欣赏不了画作了

07-网红

请来了一位熟悉的面孔-李艾(主持人 四十多岁了 还是那么美)

网红经济似乎都是从中国流传出去的 网红经济也是一阵一阵的 在这一波商业形式起来的头一批人是可以尝到带来的效益 不过刚开始的打赏直播 我也不是很理解那些人的心理 再怎么冲动型消费 也算是真金白银买的几百万吧 不求任何回报的吗 冲动过后呢?也是有钱人的把戏? 还是更加偏向了解消费者的一些网红直播-在这个信息化泛滥的社会 每天会接触到上百种品牌广告 他们帮我们筛选了一部分掉之后 之后的选择靠个人 也不能盲目的消费

不知道网红带来的这个经济 之后会怎么发展……

08-男色

节目里似乎有一点在调侃亚东老师,觉得他是很多女孩子喜欢的男人,对于一个不了解的人,又是从长相和言谈举止来说的话,亚东老师并不是一眼入眼球的人选,说话也是慢条斯理的,喜欢他的人应该是了解他懂他才华的人。贪恋的男色,第一层次当然颜值了,第二层次虽然颜没有特别出众,但知识面广的是智力的代表,也是有魅力的。第三层次的颜啊智啊,德艺双馨的,在我的交际面下,并不见得有这样的人,也不妄想了。李小牧(节目里听闻他在日本有几条街)参与一部电影叫《人间》,讲述京都最有名的男艺妓出演艺妓,有机会去搜搜看看。突然让我联想到现在的化妆技术,抖音盛行的这个时代,我们总能在上面刷到男生化妆,出来的妆容,连身为女生的我们都叹为观止,男生都能画的那么精致那么美,凭什么女生还这么的颓。

现在的男性或许骨子里带着一些娘娘腔,现在的女性的骨子里也带着一份阳刚之气,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女性越来越强势,男性适当的示弱,没坏处,但不是长久之计,还需要讲究一个平衡。女性之所以让自己强大,也是懂得了更多时候靠的还是自己,自己不man起来,也无人可依靠。

我们可以欣赏一切美好的东西,但也需懂得分寸。

09-我们为什么喜欢八卦

八卦是一种信心交流,我挺认同这种想法的,但对于八卦,我们都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谈论,不去深究,饭后调剂品。而专门做自媒体新闻的,他们用文字叙述出来的八卦,就不见得了,他们会去分析各种因素,对于如今获得信息来源的广泛和自由,让人对与八卦新闻失去了判断。还有一些觉得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 ,随随便便就去评论一些事,蹭热度,周轶君说的很对,这种现象与现在快速产生文章有关系,连这个八卦都还没消化,就开始磕了。

如今这个各个层面的人看到八卦之后的思考都是站在自己的角色角度层面去看待,甚至有一些是在自己脑子里杜撰的就发文引起社会关注,甚至扭曲了事实。

2022年的疫情期间,一个女儿为了能让外卖小哥去看看隔离中的父亲,送去食粮,为感谢外卖小哥给充值200元话费,在网上发酵,导致女孩跳楼自杀事件,这要说谁的错。

前一阵子的林志颖出车祸,又一堆网上流言开车不带安全带……人还在昏迷中,还在抢治中,流言满天飞

10-中国人的美国梦碎了吗

这个话题,有些看不太进去,可能离自己有些遥远。

家境贫寒,上个大学都是贷款借钱上的,每每谈论到这个,身边很多同龄人似乎都很惊讶,你们家连你上大学的钱都没有吗?从小就自卑的我,并不太谈论家里的事,重男轻女的农村,能读上书读好书,真的并不容易。唯一庆幸的是-父亲还是挺开明的,送我和弟弟都顺利上了大学。

美国梦,从不敢想。

就如今的形势来看,的确是我们的祖国在一步步的强大起来,才让我们自豪的不被欺负。

从自己经历的教育体制来说,的确,上大学有学识是我们的一大部分出入,中国式的教育,分数排名有时候真的压着我们喘不过气来,而在父母和长辈眼里,成绩好的才配和成绩好的玩在一块儿,插班生永远都会被人带着有色眼镜再看。小学还有劳技课,之后就没有了,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思考能力还是相对国外差了些。有人说,外国人连简单的数学都算不好,我们也没接触经历过,也不了解实情,也不能妄下判断,如若是的画,学习还需要相互结合,可以选择高中前在国内打好基础,学习中国文化再申请出过去看不一样的风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当然了,这个肯定还是相对于家境好的,不然就只能是靠自己毕业之后再选择出国深造,看看是否会有另一片天地。

11-不想上班怎么破

最喜欢陈丹青老师说出的一个观点:其实我不是不想工作,我只是不想上班。

现在大部分的人都厌倦上班,是为了生存,不得已的选择;为了养活家人,不得已的选择;为了自己的欲望,不得已的选择。就像徐累老师说的:现在工作成本太大了。就拿我自己来说,从2021年8月开始,我开始用鲨鱼記賬这个APP,记录我生活中的每一笔开销,扣除房租2600左右,吃饭1500左右,这都是省着的用的,如果不顾及每个月的水电费,1.3一度的电费,夏天5-10月估计每个月都要三百多,这样的房租就要3000以内了,吃饭稍微下个馆子什么的,2000一个月,通勤一个月300,通讯费用一个月200,还不算上偶尔买点零食水果看个电影什么,日用品的话,没细算过,平均一个月算100块吧,宠物每个月猫粮200+猫砂80,平均一个月6000以内。有个头疼脑热的(100-500不等),女生到了一定年纪需要护肤品化妆品(平均一个月1500),还好是做了几年的设计师,不再是一个刚毕业的小白,月薪也有一万多一点。每个月还需要存钱,双十一和年底过年的消费都上万的。只能将前面几个月存的钱拿来花销。这么一算,仅仅够生存,还能如何享受生活呢?

所以其实,还是挺悲催的。

无法认同索拉老师提的一些观点,或许很难让她从我们穷苦人的角度去想这些问题吧

有些人赢在起跑线上,我们没法追。

2019年10月底家里发生的事,很多人都在劝说,你出去散散心,不要想那么多,可,我还是选择了回来上班,爱着沉重的心情,每天的每天的上着班,晚上到家整夜的睡不着觉。可,我能找谁去说,一件事说多了,听的人都会厌烦,只能自我消化,如果我选择了撇下工作,撇下一切,去散心,谁能有足够经济来养一个二十好几快奔三十的我,谁来照看我家的猫,谁来帮我交租,吃喝?没有的悲哀。

颓废了几年,领悟到生命没有长短,做自己现在能做的事,想自己能想的事,谁也陪不了到最后。

不工作或者说没工作,人就很容易迷失了方向。

12-畸恋:哪种恋爱算变态

曹星原老师:英文不叫畸恋,英文叫Alternative Sexual Orientation,多元化的性取向,这种说法就好听多了。

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听闻了。

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身边的环境,从小就认定一夫一妻制,如果有一方出轨了或者是双方没有了爱,那就不要相互纠缠。我不知道老夫少妻和老妻少夫的人是怎么想的,当然不反对当中有些是真爱,但这种不太对等的大多数一定是存在了某些利益的权衡利弊。

身边有的朋友家里人,为了能生一个儿子,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非要搞出个小三来,还和家里反目成仇。也有的人,明明没多大的本领,家有妻有女,还是想在外面找其他小妹妹(当然我们也不知道是不是小妹妹 总之就有个女人存在)。也有朋友正值年华一定要背着家人朋友嫁给一个比自己大15岁离异的带了俩小孩的,自身条件也不差,为何就沦落至此呢?

难道就是付出违背公序良俗代价的就是真爱了吗?

越来越让我看不懂“爱”到底是什么?还能相信什么?

村上春树《昼颜》

日剧《贤妻之爱》

电影《怪异的性爱》

英文电影《The of innocence》(天真年代)

14-“文青”有病 你有药吗

在我认知的文青指的是文艺青年,喜欢艺术的东西,不需要太奢华,帆布包帆布鞋麻布衣 简简单单

语录摘读:因为大家觉得文青之所以沦落成文青,是因为你其实对这个世界根本没有适应的能力,适应你就摆出一个拒绝这个世界的姿势,然后同时还有一个标语,比如说那个丢书的那个公众号,有一个标语,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就是一种幻觉嘛。

咱们看到的是一条路,对吧,无论一开始是学的、是装的、是别扭的,但毕竟如果是人心哪向往着美好、向往着一些浪漫。

15-裸条:裸贷肉偿 女学生的节操为啥碎一地

说她们三观不正 也正常也不正常 可真的会有人为了五百 一千两千块去裸贷吗?

为了买化妆品 为了给男朋友还钱 为了……

不过我的身边也有朋友 过着和自己收入不对等的生活 透支信用卡 透支借呗 花呗 每个月的卡数分期又分期 我不知道最后她们 该如何去把这些窟窿填上 回想自己 曾经也是在透支信用卡的过活 还记得毕业第一年 过年年底裸辞 信用卡透支了两千块回家过年 那日子真的 很紧巴 可也不想告诉别人你在大城市混得不好 稳食艰难 那种没有进账 还需要往外花钱的感觉很不好受 也终于明白了 为何那么多在外打工的人 害怕年底过年回家 或是年底不回家

每个月的消费上万 可工资还不到万把块的生活 在穷也不会想着去裸贷 那是我的底线

16-江湖:王朔 冯小刚 电影圈

各种圈圈的关系搞不懂

冯小刚的草根逆袭 到现在大家都认识他 也是一大成就

语录摘读:你没有商业利益,你就不会掰,你知道,你有商业利益,只要有稍微有一点过不去的就掰了。

17-相亲:相亲能有多奇葩

语录摘读:你会得到一个对自己认真的坐标,特别是这个大龄女性活在这个世界上,经常活着活着就丧失了时间感,就是比如说35岁,37岁,38岁就没有时间感,就一个人生活觉得也都挺好的。

语录摘读:爱情跟相亲是完全两回事。爱情就是两个人一见面碰到了机会,然后一看到就马上触电,相亲是根本上是在一个条件底下展开的,而且双方谈的也都是条件问题。

-

怎么说,我相了两回亲,都不顺利。本身也没往心里去。第一个相亲的对象,见面第二天就想要订婚,把我妈吓了一跳,至此都不敢再给我安排相亲了。第二次,也是几个长辈带着他家儿子来,媒人总在那夸小伙子有多少多少钱,多少多少老实,是真老实,老实得都不知道怎么沟通,宅,不社交,没想法,都是家人说什么就什么,比我都大的人了,自己的事没有点B数吗,还说我们不在一处,没法陪我干嘛干嘛,那你倒是飞来我的城市先出现相处啊,又这疫情那疫情的,疫情好些了也不见得有什么行动的。

真心觉得现在相亲的男生质量太低了

语录摘读:人生都是一节一节过的,就是说你这一段吧,是这个人,你结婚呢,你也把它当做是一种体验,你不要把它当做是一种归宿。

你一生中只要你结婚,下面一个肯定好。

后面这个呢,你是没娶,你娶了以后也未必就好。

所以你不能因为有一个好的要出现,那你就后悔这个事,好花采不完。

18-逆袭:老男孩的《小苹果》怎么就火了

语录摘读:不管什么曲子,大量地、频繁地重复,人很容易记住,再加上简单,对,其实我觉得他这个事成功,还是他的出发点,你看他出发点,就是他不把自己当艺术家想,先考虑对方的感受。

-

似乎我们从来也没去思考它怎么就火了 我们怎么就知道了这么一首歌

社交平台兴起之后 大家获得信息的资源更便捷了 网络上一流行什么 分分钟都风靡全国 只有你没跟上信息的步伐 没有你不能知道的事

19-星座:你被星座“绑架”了吗

《星座》《易经》命理 算命等等,听闻只有富人才会去算命,害怕钱财的缺失。易经关乎天支地干,门道挺深的。大学的时候毕业论文命题写的是《本命年》,发觉能查阅和获取文献的资料很少,都只能是通过网络知道一点半点。星座、星盘、上升星座,先前听研究的朋友说过那么一点,水逆的时候更要注意方方面面。公司的男同事们总觉得女生总信什么星座,其实一点都不准,这跟算命一样,信的人信,不信的人自然不信,都是寻求一个心理安慰罢了。

可,随着经历的事情多了,有时候也信一些命理。回想,UU离开的那一天,我们回想起过往的种种,似乎像是有预兆一样,只是当下并不会意识到,等事情发生了过后,才想起种种的不可思议。

星座书上说魔羯座和处女座、金牛座100%绝配,可这些年,也不见得我和处女、金牛有什么切合很聊得来的异性呐,so也只是听听而已。

20-嗜酒:为什么喝为什么醉

语录摘读:不过有一点倒是事实,历史研究、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就是说世界上最伟大的几个文明传统,都是跟一个特有的饮料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说我们喜欢喝茶,佛教主要是以茶,佛教作为它的物质载体;穆斯林,伊斯兰教,主要是以咖啡,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我们讲新教,是葡萄酒,这三大文明传统,是从三种伟大的饮料作为载体,而且从来缺不了。

酒后吐真情这句话后面假设的那个人格的结构,是同心圆,就我们人格是一层一层剥洋葱的,我最外围那个是虚假的,然后喝了酒一层一层吐露出来才是真的。

我们换一个想法,其实只是人格是多重的,喝酒打开的只不过是其中一格。

-

从高中开始喝酒,见识过各种喝酒醉之后的人品,酒品差的扔东西(玻璃杯),酒后乱性的,不负责任的,好一点的就是话很多,还有的就是闷头睡觉的。

酒,是个好物亦或是犯错误的借口

21-缺钱:为什么感觉越来越穷

语录摘读:什么是贫穷?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多了一块钱,你就是贫穷,你的收入追不上你的欲望。

什么叫富有?富有就是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少一块钱,那你就富裕了。

-

刚毕业步入社会的时候,就在思考每个月要存多少钱,才能把大学贷款的学费还给同学朋友们,每个月2000块的工资,扣除住房300,网费50,中午饭钱150,电话费100,早午餐具体没算过,还需要存500,将近半年的晚餐都是在沙县小吃里度过的。日子慢慢好了之后,消费也跟着起来了,头几年都是在透支消费,拿着五六千,七八千的薪资,每个月信用卡一万二三的还着。直到裸辞之后,房租水电吃饭礼金等开销,没有收入,才意识到不能每次需要用钱就提前透支,一步步的开始有了存钱的计划。相比买车买房是没有那么多啦,提前存应急基金,父母每年家用、自己的养老基金、旅游经费、学车经费、更换手机经费,等需要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慌的,挺好的。

也不是说提前消费不行,但至少你提前消费的费用,是你能用你的知识和技能短期内能把它填回来,而不是变成一个无底洞,越挖越深。

还记得我们曾经的口号:不能说穷,越说越穷。

现在看着曾经的老友们,都过得还算OK,也都不错,吃穿不愁吧。

22-大学:谁的青春不迷茫

语录摘读:从资讯的角度来讲,原来世界太大了,可能性太多了,可选择的余地也太大了。过去你就知道那一点,有那一点你就满足了,在那一点里边,还真有你能享受到,现在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什么很稀缺的资源了,所以现在来讲是大家茫然空虚,我们年轻时候其实也这样。

你看像我们这种中年人,你已经狡猾到叫做什么呢,叫做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就其实这是个老狐狸,你知道吗,你已经狡猾到,大家看着你真厉害,跟鲁迅似的,可是实际上你深通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你知道你不会有事,你已经狡猾到可以不违背自己的某种所谓良知,真知,但是又能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

-

青春时候的迷茫,觉得到了一定时候总会不迷茫的,那时候的迷茫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如今的迷茫,是对自己的不确定性。现在社会接触信息的不全面,各种信息的轰炸,一窝蜂,主流是什么?主流是大家都想着赚钱,可社会的贫富差距依旧很大,一大部分的人都处于焦虑,困顿中,想改变又怕走出舒适圈。

23-饭局:如何成为饭局达人

陈晓卿:但是对我来说,我觉得去哪儿吃和吃什么肯定没有跟谁吃重要,这是肯定的,比较熟的人大家吃的就会比较开心,如果是很生分的人就会吃得非常非常紧张,那个菜就会变得不好吃,后来我都已经开始提供这样的服务了,文道在北京请客,他想在哪儿请,我帮他找厨师到这个地方去做。

-

聊吃的,真的可以有很多可以聊的。点餐也是一个很大的学问,每次到一家店铺去,要点五六位,十来位的餐,主食?荤菜?素菜?汤?量?味道?总是让我很头疼。在家做饭也是,五六个人的菜还OK,可到了要请一两桌两三桌人吃饭的菜式,我是真的做不来,每次都要请表姐小姨们帮忙。

在一座城市里,渐渐的难得还有自己喜欢吃能叫上名的,美食店铺太多了。

润园四季的椰子鸡/陶陶居客家菜/八合里牛肉火锅/桃园眷村饭团/点都德广式茶点、还有一些平时去吃了还不错的门店,偶尔会在朋友圈发一下,记录一下,到不熟悉的城市,也还是只能靠大众点评app上的美食排行来选美食店铺。

24-过年:人工智能时代还要回家过年吗

吴晓波:还有那个手稿。书信手稿都没有了。只有语音还有,语音还是机器的。

蒋方舟:但我觉得人本质上或者还是希望有共同记忆吧,你说现在为什么一边看春晚还一边骂,就是他也需要有参与感。

吴晓波:仪式感,我觉得人需要有仪式感。

蒋方舟:希望有一个共同记忆,他向往这一点。

窦文涛:像过圣诞节一样,这还有一个政治经济学上的问题,大家一样穷的时候比较快乐。

现在是什么呢?阶层收入差距太越来越大的时候,过年这一聚会就变成了一个不同收入,不同观念、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职位的人之间硬要凑到一起给大家。

-

AI出现的,其实应该还算蛮早的,只是我的知识领域还不到那一块,也没太大兴趣去了解,要不是最近(2023年)关于ChatGpt的话题盛行,AI绘画神器Midjourney的出现,各个行业都在担心被AI取代的舆论热点,真的还是不太想去了解和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朋友说想去注册账号看看,跟上时代的步伐,以至于自己不要太落后。

人工智能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其实是为了让大家的生活更加便捷,让一些简单容易的事情,让机器人去代替,好让我们有其他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然而,走在前端的人没有看到后面的人,或许就只能靠着这些基础的事来养活自己,所以照这个趋势下去,如果人类不能在进一步的进化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就会被AI代替,这才是我们焦虑的事。

奇点,我记得去年有一部电视剧《你好,安怡》,戚薇马天宇主演的芯机人的故事,他们除了需要插电,不能吃人类的食物,其他的我觉得和人类没什么区别,奇点打开有意识芯机人,具体是如何做到的呢?影片最后留了悬念。人类和芯机人可以和平共处的吗?

最近看的《设计心理学1-日用品的设计》也提及到了人类可能变成合成人,一半生物体,一半人工科技。

一方面向往科技带来的变革和更新换代,一方面也在害怕被时代淘汰,这是一个处在33岁的人会思考的问题吗?我已经不是那些能在三十岁前成为财富自由的人,却也不能一直停留在如今这个不上不下的样子。

挺赞同窦文涛说的:大家一样穷的时候比较快乐。

AI智能的确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的地方,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取代不了的,过年还是需要回家过的。

 3 ) 第三集 母女 控制背后的女性赋能短板

中国母亲最可怕的是控制。

我并不否认基因里母性的存在,但透过控制的表象,我们还可以看到当今社会对女性赋能的短板。

当女性在社会其他领域鲜有控制权的时候,她就会把所有控制欲施加在她目前能掌控的事物上,比如孩子,比如丈夫。这与一段谈爱情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段话是这么说的:不要在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开始一段感情,因为当你绝望的时候,你会想抓住你所有能抓住的,而不是那些你需要抓住的。

所以说,对女性赋能,对于解决母性控制现状,是重要的一环。

第一次听到“妻性”这个词,很贴合我妈。而“女儿最终都会变得像她妈妈一样,现在不像,以后也会像”这句话也结结实实地吓到我了。为了不像我妈,我可以做与她完全不同的选择,走完全不同的路。

 4 ) 我的解放日志

 5 ) 随笔

20161202 不想上班怎么破

真正的悲剧是:现在社会有一个假象,什么选择都在,而另一个逼到你面前的问题,就是你没有多少选择。

就是说本来啊,每个人都有他该待的地方,但是我们靠着一种简单粗暴的逻辑把所有人都成功地挤到了一个地方灌输一种社会观,说到底还是社会文明的问题。

犬儒哲学:强调绝对的个人精神自由,轻视一切社会规章习俗、弃绝一切物质享受。

20161207 畸恋:哪种恋爱算变态

做好了违反公序良俗的准备

《洛丽塔》原著: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国),电影版

弗朗索瓦·布歇(法国画家)混迹风月场所画女性

《不相称的婚姻》v·v·吉普廖夫

卢芹斋(流失于海外的古董,约一半经他手):娶了罗斯,有四个女儿

 6 ) 从锵锵到圆桌

好久没有点开优酷了。这次突然想到要去翻翻《听说》,就发现了看理想的新节目。
    很明显,窦文涛就是锵锵,锵锵就是窦文涛。《圆桌派》也基本照搬了锵锵的形式,请来了道长(本来也是一直负责这个板块)马老,余世存(见得比较少)这帮看锵锵的能够耳熟能详的人来做节目。如果说窦文涛是我们点进视频的原因,那这种熟悉感就是我们看下去的原因。
    不得不说这档节目保持了看理想系列精致独特的感觉。礼仪式的圆桌,富有创意的一期节目一炷香的形式仿佛让人置身于窗外大雨倾倒,窗内谈笑风生的文人沙龙。这对于对一些试图区分自己与焦虑的社会的人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可所谓过犹不及,整个节目没能给人一种真实的投入感,或者说是故意给人以kitsch。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梁文道的眼神给人的感觉就是知道摄像机在拍我我要装作不知道的样子,他的点头,等等动作,都有着故意呈现的痕迹。我认为,这是这个节目的硬伤。
    无法让人理解的是,为什么当一个人讲话的时候,画面要那么疯狂的切换,远近,模糊,侧面,特写,给人以强烈的不适感。对比锵锵,锵锵的镜头就相对固定,也相对让人的思维能够集中于说话的内容。当然,节目给人的结果也是锵锵比较冷静,圆桌派更为激烈。另外,圆桌不能让四个人全部正面镜头也是一个尴尬之处吧。
    说了很多坏话,但从这期内容看这个节目不失为一个好节目。对比着锵锵郭德纲那一期看,质量不分上下,甚至我个人更喜欢听这期的内容。可能是两者取题的范围本身有大小之分,但只要还是不同嘉宾的个人特色,个人思想,个人的价值观让节目呈现了不同的思考,给人了以不同的启蒙。也佩服文涛面对不同嘉宾的循循善诱,一种舒服的主持方式。
    第一次写文,一些个人看法,欢迎讨论借鉴。
                                                                   Gary
                                            2016.10.28 23:40

 短评

π等于3.141596……等于每一句话的平方,等于三人行PLUS。最喜欢的一期关于死亡,最有趣的是关于美食。如果还继续,可以邀请能聊的女嘉宾么?

10分钟前
  • 擦亮星星的人
  • 推荐

斗地主到麻将的升级。。。

13分钟前
  • 宁静高雅橡皮人
  • 力荐

在这个功利和浮躁的社会中,涛哥就是一股清流。

14分钟前
  • _余生请你指教__
  • 力荐

还是三个人好,四个人总觉得有一个人插不上嘴。

16分钟前
  • 仓廪一间
  • 还行

陈丹青的魅力在谈吐之间。

20分钟前
  • Grey
  • 推荐

浮躁时代的边缘小众谈话。感觉还是3人的三角对谈比较好,因为4个人谈话的时候总有一个不能对头。比锵锵好一点的地方在于,终于有字幕了!8.6

21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窦文涛到这边的口头禅就是“到点了”,搞得每一集就盼着熬过30分钟。。。有些话题显然聊偏了,似乎不怎么控制话题走向。。。

22分钟前
  • 五顆星球長
  • 推荐

锵锵四人行,终于不用再看凤凰台的穷酸布景了。听说阿里买走了优酷,看理想系列应该能继续办下去了,好事。

27分钟前
  • 詹尼金
  • 力荐

啥时候窦梁徐马能凑一桌儿

30分钟前
  • Asteroid
  • 力荐

窦文涛像个帅气的老流氓

32分钟前
  • 阿难
  • 推荐

有一天,梁文道、马家辉、许子东 来搞一期就完美了!

37分钟前
  • 影杂志
  • 推荐

制作精细了很多,不过有些话题比起锵锵略显空洞无聊,还是要看嘉宾是谁,最爱刘索拉陈丹青张亚东那几期。

42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是有这么一群人,靠瞎扯淡就能赚钱,坐下就聊,录完就走。。什么?你说你羡慕?某位嘉宾告诉我说,都是要付出的呐,你造窦文涛有多努力吗?好好好~所以你们说什么我都听就是了。。「母女」关系这件事,妙极了。。

45分钟前
  • 小锤
  • 推荐

说穿了,就是几个三观一致的中老年人坐一起喝个茶,唠个嗑,偶尔说说黄段子,难得有爆点,但也挺有意思。尤其是聊死亡、不想上班、母女这几期聊的有趣。陈丹青聊得最宽容,也最在理。

49分钟前
  • 大米
  • 还行

这么多年的锵锵三人行 终于凑桌麻将了

52分钟前
  • bodhi
  • 力荐

超喜欢文涛和文道呀,要是子东也在就好了

54分钟前
  • 星のAbby
  • 力荐

窦文涛,一个永远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色情节目主持人。

55分钟前
  • 老卢R
  • 力荐

第一季收官,忽然觉得每个周三周五的早上少了点儿盼头。总体来说,24集里最喜欢饭局的那期,嘉宾中除了大爱的窦文涛和道长,开始有点儿喜欢在三个老男人中谈吐自如的蒋方舟。期待第二季吧。

58分钟前
  • 陶可宸
  • 推荐

动了感情了,有点想跟蒋方舟老师相亲了,哪怕给我一次机会也好,让我这个直男跟她讲讲少女应该怎么穿搭衣服。

1小时前
  • 赵大宝
  • 推荐

话题好丰富啊。网红那一期的最差,果然没什么文化,很傻很无聊的网红。还是马家辉梁文道窦文涛他们有趣

1小时前
  • 塘坑一姐小渡边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