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名字第二季

记录片大陆2019

主演:陈辰,严屹宽,俞灏明,宋轶

导演:内详

 剧照

更新时间:2023-08-20 00:19

详细剧情

  《闪亮的名字第二季》是东方卫视打造的文化纪实寻访类节目,将于2019年8月13日起每周二晚21:30在东方卫视播出,整季共10期。  《闪亮的名字第二季》是一次跨形态节目的综合创新制作走访纪实+影视化演绎。每期透过真实寻访、场景再现、人物再现的形式,立体讲述一位时代英雄的故 事,致敬英雄。让观众看到英雄、了解英雄、崇敬英雄。  “英雄探寻者”陈辰将和“英雄演绎者”严屹宽、俞灏明、宋轶等影视演员,通过真实寻访和明星化身英雄场景重现的方式,共同讲述一位英雄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演绎,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闪亮名字背后的故事,从而满怀敬畏之心,传播正能量。  《闪亮的名字第二季》通过一堂最别致的“课”,让更多当代青年人承接英雄文化、铭记闪亮的英雄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献礼建国70周年。

 长篇影评

 1 ) 致历史以温情和敬意,《闪亮的名字》抗美援朝特辑奏响“英雄儿女”的青春之歌

文|宝华(珞思影视研究组)

时值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面对巍然耸立的血肉丰碑,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们应该用怎样的讲述,带领观众无限接近历史现场,进而与历史中的英雄真诚地对话呢?

今晚20:30,东方卫视文化纪实寻访类节目《闪亮的名字》推出抗美援朝特辑。节目制片人、主持人陈辰邀请当年抗美援朝的亲历者、见证者以及他们的亲友,用一场跨越时空的特殊讲述,纪念所有在战火中永存的“闪亮的名字”。

烽烟远去,青山永存。如今的观众,已经很难想象战争的艰辛和残酷了。因为英雄用青春、用热血、用生命,换来了我们可以在这么和平的环境、年代当中成长和生活。重温历史,其实是为了重拾初心和信念,让精神之火常明,照亮砥砺前行的路。

在《闪亮的名字》抗美援朝特辑里,四段英雄的记忆逐一被激活、被致敬、被铭记,观众仿佛在时光里溯流而上,回到了天寒地冻、炮火连天、被英雄环绕的朝鲜战场,看见了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一段段鲜活的青春,并从中感受到了一股巨大的精神推力——以前我们以“钢少气多”敌“钢多气少”,今天我们“钢多了气更要多”,继续“雄赳赳,气昂昂”,方才不负岁月与牺牲。

从青春视角出发,走进英雄的内心世界

一部抗美援朝史,也是一部青春奋斗史。

截至目前的统计数据,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志愿军牺牲了197653名战士,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超过30岁。

《闪亮的名字》抗美援朝特辑既是在奏响一曲致敬英雄儿女的颂歌,也试图引领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对战争几无感知的年轻一代去体认70年前的青春往事,感受他们的呼吸和心跳,体会他们笑泪与爱恨,理解他们的信仰与抉择。

一个多小时的节目,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精心选择了四个时间节点,依次讲述了胡乾秀、韩德彩、王清珍、胡修道四位英雄的闪亮瞬间。

从陆地到天空,从前方阵地到后勤补给,从铮铮男儿到巾帼英雄,从对家的眷恋到对国的忠诚……穿过历史的烟尘,当记忆被重新擦拭,观众无不血脉贲张,情绪激荡。

在冰天雪地的刺骨严寒里,1万多人的部队血洒长津湖,只剩400多人了,他们依然进攻和坚守黄草岭。一位年轻的父亲义无反顾亲临前线,成为第一个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高级将领。

他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战争结束后一家人在一起过上和平的生活,什么时候能够好好地睡上觉,他就觉得很满意了。

“他们打过德国人,打过苏联人,但是没见识过我们。中国军人到战场上,就凭着我们心里峁着这股劲儿,把这天,给它夺回来!”

一位出生在安徽的放牛娃血气方刚,第一次空战,就一个人撵着四架飞机打。

1953年4月7日,年仅19岁的他,击落了号称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席尔的战机。如今问他当年怕不怕,他回答:“哪有怕的道理?”

一位年仅17岁的女卫生员,在阴暗拥挤的坑道里不分昼夜照顾伤员。漫天硝烟里,她的身影娇小而坚定。

她不畏难、不怕臊帮助伤员排尿,解除战友痛苦:“战场上分什么男女呀”“我真的不怕,我就是怕没能多救一个人”……

她的柔情和歌声,仿佛黑暗中的光,“同志,坚持住!终有一天,我们会回到遍地庄稼和牛羊的家乡!”

炮弹呼啸的上甘岭战役中,一个年轻的战士歼敌280多人,击退敌人进攻40余次,被彭德怀总司令称为“孤胆英雄”。

第一次上战场,第一次面对死亡,他说,“我有信心,我要当好中国人,要给中国人争光!我就是这样不服,你把我打一个滚,我翻起来还要抱你的腿,我要把你摔倒,绝对不服!”

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有情有义的深切回忆,让无数观众泪流不止。

“不怕”是是英雄们提及率最高的关键词。以前,很多人不理解到底是怎样的决绝,让一群英雄的儿女视死如归,可是因为这期节目,大家理解了为什么战场上的中国军人会表现出超越自我、超越人性的价值抉择。

答案,浓缩在陈辰深情诵读的一首诗里,那是上海籍战士宋安毛生前所写:“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穿越“时空隧道”,极力抵达历史的深处

从早年的《上甘岭》《英雄儿女》,到正在热映中的《金刚川》,从大众耳熟能详的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罗盛教,到魏巍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70年前的“立国之战”活在国人的共同记忆里,它伟岸、坚毅、悲壮。无数的牵挂、温情、期盼,却被淹没在了时间的洪流之中。

有人说,炮火隔了岸,就如同在看烟花。若想让不在场的观众极力靠近现场,进而获得更加直观、真实、深刻的生命体验,这非常考验文艺工作者的智慧和功力。

抗美援朝特辑延续了《闪亮的名字》集艺术演绎和纪实访谈于一体的“虚实结合”的表达模式:一方面,通过独幕剧的演绎,对相关真实历史节点、人物、场景进行还原,重构再现英雄的闪光瞬间;一方面,通过亲历者和见证人的亲口讲述,让观众更近距离地触摸英雄的真实过往。

为了让主题更凝练、视角更立体,节目将四个英雄人物的表演和访谈浓缩于同一个空间,四个震撼人心的“历史场景”,坐落分布在一条长路的两旁,仿佛一条“时空隧道”。庄重、肃穆,一股历史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节目分别邀请到胡乾秀之子胡晓平、胡乾秀战友之子毛战海,抗美援朝空军战斗英雄韩德彩、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华强,王清珍之孙刘航,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一师文工团队员任红举、胡修道之子胡陈刚,同时还视频连线采访了84岁高龄的王清珍奶奶,他们作为“历史的在场人”,拿出珍藏的书信、照片,用坏了也舍不得丢的外观早已斑驳的水壶……细致描述着他们亲见过的英雄岁月。

王清珍奶奶口中所提及的她为他整理过遗体的四川战士,就是英雄黄继光,“手榴弹用光了,他用身体挡住敌人的枪眼,这样血和肉都在一块儿了,几个女同志把他打湿,腿、手打弯,解冻,使他身上软起来,好穿志愿军的衣服……”

这些细节,比许多电影和书籍中所提及的更惨烈、更悲痛,更震撼。催人泪下的讲述,在节目中比比皆是。

从头到尾,陈辰的眼睛数次湿润,尤其是在听到任红举老先生的诉说时,她的泪水几乎无法自已。

那时,漫天的红光,炮弹就在身边呼啸,任红举在坑道里用香烟纸写下英雄的故事,“当时我流血,我还是要写,我要写英雄!”

时隔多年,他依然情绪激昂:“满地的人脑子,血淋淋的都是牺牲者,这就是朝鲜当年的情形,围绕着英雄周围的都是英雄。所以我老讲,勋章就是烈士临死前的眼泪擦洗过,鲜血擦洗过,它永远不会生锈!”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如此气吞山河的民族史诗,怎能忘记,怎会忘记,怎敢忘记?不少观众瞬间泪奔:“这期节目我要隆重推荐,一定要让更多人记住他们,永远不忘!”

对于“不在场”的文艺工作者来说,讲好历史英雄的故事并不容易,但这份责任和使命只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重大,它需要精神的接力,需要无比的真诚和敬畏。在《闪亮的名字》抗美援朝特辑里,我们看到了东方卫视这份继往开来的决心和实力。

2020年是“英雄之年”,从献礼战疫英雄的《在一起》,到《闪亮的名字》浓情致敬抗美援朝英雄,东方卫视持续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既把今天讲给明天,也把昨天说给今天,倾注着肉眼可见的温情与敬意,让我们头顶的星辰永远明亮。

其实啊,那些会讲故事的人,本身就是闪闪发光的。

 2 ) 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

前几天刚刚看了《我和我的祖国》,其中有一个故事叫相遇,讲的就是一位无名的参与核试验的科研人员与从前的女友相遇却不敢相认的故事,这个故事情感细腻动人,但这期节目讲的关于林俊德和他同事们的从前的故事,倒更加能让人详实的体会到这万般的不容易。 当时,为了祖国能够有核实力,十万青年人从祖国各地奔赴马兰戈壁,十万人的家庭从此就与他们失去了联系,杳无音讯,但为了祖国这份光荣的使命,他们将心中所有的想念与爱都化作工作前进的力量,我们国家将这样的力量拧成绳,只花了两年多就完成了别的国家四年甚至七年才能完成的事情,这份功劳属于这十万无名之人。 林俊德作为组长,成绩优异,身先士卒,在核爆炸成功后,他立即冒着危险,奔赴爆炸现场,找寻测量仪器,最终确定了实为核爆炸而不是单纯的化学爆炸。在祖国没有先进的设备时,他创新的科研精神又总能帮助他用最简单的手段达到更高效率的目的。虽然是组长,但他与同事们同吃同住,一起住帐篷,感受戈壁的恶劣气候,经历狂暴的大风。在核爆炸成功后,他还是工作,带学生,做实验,一刻也不停歇。他把所有的精力奉献给了祖国这个大家,虽有心向着小家却无力。对妻子,对孩子,这个家的回忆总是有点缺憾,甚至在重症时刻,他也把时间留给了工作,把科研资料整理好交代好,只有在临终前给儿子说了一句照顾好你妈,随后与世长辞。 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这是每个马兰人心中坚守的信念,如今,大多数的人已去世,在世的也已步入高龄,可人们不应该忘记,曾有那么一批年轻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为祖国撑腰,才换来如今的大国地位。就像林俊德第一次到北京时看到的国庆烟花,他发誓要守护伟大的祖国,不管付出多大代价,而他,也用一生,去实现了他的诺言。

 3 )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韶华易逝,但是张鲁新的韶华岁月,不负梦想,不负青春一场。 机缘巧合看了这期节目,突然就被吸引力,又很羡慕,张老年轻时的冲劲儿和勇气。在山东安定下来之后,稳定的工作环境,很好的待遇,其实这种环境人很容易变得安逸,毕竟,安安稳稳,家庭和睦,这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期望吧。在那样一个年代,放弃了安稳,踏上奔波的路,真的不易,这个选择,很勇敢,但对得起青春,对得起梦想。 我现在是一名小学教师,有编制,安安稳稳在老家生活,日常就是被催着谈恋爱,结婚。但我的梦想不在这个四四方方的小城,我的梦在大都市,在上海。所以开始准备考研究生,去上海。身边很多人都说有着可以拿退休金的工作,就踏踏实实过日子呗,还图什么?我也总是问我自己图什么,也很无助。现在我好像明白了,我图什么,我不想二十五岁就已经开始养老,过着等死的生活,也可能,不想过早进入婚姻的坟墓吧。 真的很佩服张老先生后来又去西藏时的那一份洒脱和坚定,我要带着我的梦,去上海吧,不负我的青春一场。

 4 ) 致历史以温情和敬意,《闪亮的名字》抗美援朝特辑奏响“英雄儿女”的青春之歌

文|宝华(珞思影视研究组)

时值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面对巍然耸立的血肉丰碑,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们应该用怎样的讲述,带领观众无限接近历史现场,进而与历史中的英雄真诚地对话呢?

今晚20:30,东方卫视文化纪实寻访类节目《闪亮的名字》推出抗美援朝特辑。节目制片人、主持人陈辰邀请当年抗美援朝的亲历者、见证者以及他们的亲友,用一场跨越时空的特殊讲述,纪念所有在战火中永存的“闪亮的名字”。

烽烟远去,青山永存。如今的观众,已经很难想象战争的艰辛和残酷了。因为英雄用青春、用热血、用生命,换来了我们可以在这么和平的环境、年代当中成长和生活。重温历史,其实是为了重拾初心和信念,让精神之火常明,照亮砥砺前行的路。

在《闪亮的名字》抗美援朝特辑里,四段英雄的记忆逐一被激活、被致敬、被铭记,观众仿佛在时光里溯流而上,回到了天寒地冻、炮火连天、被英雄环绕的朝鲜战场,看见了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一段段鲜活的青春,并从中感受到了一股巨大的精神推力——以前我们以“钢少气多”敌“钢多气少”,今天我们“钢多了气更要多”,继续“雄赳赳,气昂昂”,方才不负岁月与牺牲。

从青春视角出发,走进英雄的内心世界

一部抗美援朝史,也是一部青春奋斗史。

截至目前的统计数据,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志愿军牺牲了197653名战士,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超过30岁。

《闪亮的名字》抗美援朝特辑既是在奏响一曲致敬英雄儿女的颂歌,也试图引领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对战争几无感知的年轻一代去体认70年前的青春往事,感受他们的呼吸和心跳,体会他们笑泪与爱恨,理解他们的信仰与抉择。

一个多小时的节目,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精心选择了四个时间节点,依次讲述了胡乾秀、韩德彩、王清珍、胡修道四位英雄的闪亮瞬间。

从陆地到天空,从前方阵地到后勤补给,从铮铮男儿到巾帼英雄,从对家的眷恋到对国的忠诚……穿过历史的烟尘,当记忆被重新擦拭,观众无不血脉贲张,情绪激荡。

在冰天雪地的刺骨严寒里,1万多人的部队血洒长津湖,只剩400多人了,他们依然进攻和坚守黄草岭。一位年轻的父亲义无反顾亲临前线,成为第一个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高级将领。

他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战争结束后一家人在一起过上和平的生活,什么时候能够好好地睡上觉,他就觉得很满意了。

“他们打过德国人,打过苏联人,但是没见识过我们。中国军人到战场上,就凭着我们心里峁着这股劲儿,把这天,给它夺回来!”

一位出生在安徽的放牛娃血气方刚,第一次空战,就一个人撵着四架飞机打。

1953年4月7日,年仅19岁的他,击落了号称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席尔的战机。如今问他当年怕不怕,他回答:“哪有怕的道理?”

一位年仅17岁的女卫生员,在阴暗拥挤的坑道里不分昼夜照顾伤员。漫天硝烟里,她的身影娇小而坚定。

她不畏难、不怕臊帮助伤员排尿,解除战友痛苦:“战场上分什么男女呀”“我真的不怕,我就是怕没能多救一个人”……

她的柔情和歌声,仿佛黑暗中的光,“同志,坚持住!终有一天,我们会回到遍地庄稼和牛羊的家乡!”

炮弹呼啸的上甘岭战役中,一个年轻的战士歼敌280多人,击退敌人进攻40余次,被彭德怀总司令称为“孤胆英雄”。

第一次上战场,第一次面对死亡,他说,“我有信心,我要当好中国人,要给中国人争光!我就是这样不服,你把我打一个滚,我翻起来还要抱你的腿,我要把你摔倒,绝对不服!”

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有情有义的深切回忆,让无数观众泪流不止。

“不怕”是是英雄们提及率最高的关键词。以前,很多人不理解到底是怎样的决绝,让一群英雄的儿女视死如归,可是因为这期节目,大家理解了为什么战场上的中国军人会表现出超越自我、超越人性的价值抉择。

答案,浓缩在陈辰深情诵读的一首诗里,那是上海籍战士宋安毛生前所写:“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穿越“时空隧道”,极力抵达历史的深处

从早年的《上甘岭》《英雄儿女》,到正在热映中的《金刚川》,从大众耳熟能详的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罗盛教,到魏巍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70年前的“立国之战”活在国人的共同记忆里,它伟岸、坚毅、悲壮。无数的牵挂、温情、期盼,却被淹没在了时间的洪流之中。

有人说,炮火隔了岸,就如同在看烟花。若想让不在场的观众极力靠近现场,进而获得更加直观、真实、深刻的生命体验,这非常考验文艺工作者的智慧和功力。

抗美援朝特辑延续了《闪亮的名字》集艺术演绎和纪实访谈于一体的“虚实结合”的表达模式:一方面,通过独幕剧的演绎,对相关真实历史节点、人物、场景进行还原,重构再现英雄的闪光瞬间;一方面,通过亲历者和见证人的亲口讲述,让观众更近距离地触摸英雄的真实过往。

为了让主题更凝练、视角更立体,节目将四个英雄人物的表演和访谈浓缩于同一个空间,四个震撼人心的“历史场景”,坐落分布在一条长路的两旁,仿佛一条“时空隧道”。庄重、肃穆,一股历史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节目分别邀请到胡乾秀之子胡晓平、胡乾秀战友之子毛战海,抗美援朝空军战斗英雄韩德彩、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华强,王清珍之孙刘航,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一师文工团队员任红举、胡修道之子胡陈刚,同时还视频连线采访了84岁高龄的王清珍奶奶,他们作为“历史的在场人”,拿出珍藏的书信、照片,用坏了也舍不得丢的外观早已斑驳的水壶……细致描述着他们亲见过的英雄岁月。

王清珍奶奶口中所提及的她为他整理过遗体的四川战士,就是英雄黄继光,“手榴弹用光了,他用身体挡住敌人的枪眼,这样血和肉都在一块儿了,几个女同志把他打湿,腿、手打弯,解冻,使他身上软起来,好穿志愿军的衣服……”

这些细节,比许多电影和书籍中所提及的更惨烈、更悲痛,更震撼。催人泪下的讲述,在节目中比比皆是。

从头到尾,陈辰的眼睛数次湿润,尤其是在听到任红举老先生的诉说时,她的泪水几乎无法自已。

那时,漫天的红光,炮弹就在身边呼啸,任红举在坑道里用香烟纸写下英雄的故事,“当时我流血,我还是要写,我要写英雄!”

时隔多年,他依然情绪激昂:“满地的人脑子,血淋淋的都是牺牲者,这就是朝鲜当年的情形,围绕着英雄周围的都是英雄。所以我老讲,勋章就是烈士临死前的眼泪擦洗过,鲜血擦洗过,它永远不会生锈!”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如此气吞山河的民族史诗,怎能忘记,怎会忘记,怎敢忘记?不少观众瞬间泪奔:“这期节目我要隆重推荐,一定要让更多人记住他们,永远不忘!”

对于“不在场”的文艺工作者来说,讲好历史英雄的故事并不容易,但这份责任和使命只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重大,它需要精神的接力,需要无比的真诚和敬畏。在《闪亮的名字》抗美援朝特辑里,我们看到了东方卫视这份继往开来的决心和实力。

2020年是“英雄之年”,从献礼战疫英雄的《在一起》,到《闪亮的名字》浓情致敬抗美援朝英雄,东方卫视持续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既把今天讲给明天,也把昨天说给今天,倾注着肉眼可见的温情与敬意,让我们头顶的星辰永远明亮。

其实啊,那些会讲故事的人,本身就是闪闪发光的。

 5 ) 马兰之花

初识林俊德院士应该是大二的时候看《那年那兔那些事》第一季,里面讲原子弹那一集的末尾,伴随着那首追梦赤子心的bgm,我看到是一位老人浑身插满了管子带着氧气面罩在电脑桌前工作。我当时不知道这位老先生是谁,既然讲的是原子弹,想必也是一位两弹元勋,眼里噙着泪水的我在弹幕中看到了一个名字,林俊德。 每一位科研人员可以说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但是看了这期,我才知道林俊德院士牺牲的更多。照顾自己的儿女是人之常情,但是林俊德院士的儿女也许并没有感受到太多来自父亲的爱,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父亲更多的时候是一个神秘客。将自己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奉献给国家,国士无双的情怀,在林俊德先生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林俊德院士最后的愿望是讲自己葬在马兰,是啊,那是他醉心一生,经历了五十多年的风雨,那里有他最惦记的东西,他最为心爱的“孩子”。马兰花盛开的时候,最灿烂的那一朵,应该就是林俊德院士的英灵在注视着他曾经挂念的土地吧。

 6 ) 伟大的隐秘者

这也许是我在《闪亮的名字》所有出现的人物中最令我动容的一个名字了。只要谈起他,无论是战友的动情还是妻子儿女的遗憾都是那么的真实生动。在我眼里,他是一个真正将国家事业做到极致的工作者形象,他对国家事业的认真甚至让人会带有为他的妻儿打抱不平的心情。儿子林海晨一边无比敬佩着父亲的伟大精神,又一边不得不忍受着来自父亲的“冷漠无情”,身为儿子所埋怨的应当也正是身为父亲所亏欠的吧。但是很显然,比起自己在家庭中的缺失,林俊德老人家应该更加在意自己对于这份工作的不可或缺吧。毕竟写再多的信,私下表露再多的心情也仅仅停留在心口之上罢了,这比起日日夜夜陪伴着工作相比,一位父亲所做的可实在是太少了。这也正是他也伟大精神的极致所在吧,隐忍又强大,甚至让人不禁感叹,这真是好狠一个人啊。 由此可见,每一位伟大事业的成就者背后都至少牵带了一个家庭的付出。我们现在生活着的和平年代是多少人忍辱负重为我们打拼出来的啊!不止敬佩,希望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都能记住这些先人和他们家庭的付出,常怀感恩之情,将它们打拼出的事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短评

看到黄阿姨抹着泪说没能照顾好林先生那一段我不行了,没有埋冤反倒自责,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女人啊。

6分钟前
  • 猫语者
  • 推荐

没有刻意煽情,就是听每一位见证人讲关于同一个人的故事

9分钟前
  • 音卡
  • 力荐

吸毒贩毒罪该万死啊啊啊啊啊啊别再祸害缉毒警察了,人家也是有感情的啊!

13分钟前
  • 想吃大闸蟹了
  • 推荐

有点像《远方的家》,里面的场景演绎很新颖,推荐!

15分钟前
  • yoyo
  • 力荐

英雄需要被铭记

17分钟前
  • 番茄炒蛋好吃
  • 力荐

很好看 很写实的纪录片

21分钟前
  • 猫猫桑
  • 力荐

江姐那集真的哭死

25分钟前
  • 人家不是猴哥啦
  • 力荐

去掉主持人会更真实、动人。主持人用做作的播音腔告诉观众信息,太过刻意和呆板。刚开始动情,主持人就讲话,立马出戏。总体还可以。

27分钟前
  • 咸鱼耶耶
  • 还行

或重于泰山

29分钟前
  • 汨罗水质检测员
  • 力荐

偶然在b站看到的,真的不错

30分钟前
  • Hypnotic
  • 力荐

169人的连队 仅剩几人幸存 再次回到鸭绿江:“69年 我没有一刻忘记你们”

33分钟前
  • 莫斯利安
  • 力荐

看了一半左右,剩余内容实在看不下去了.还是缺少一些吸引人的地方,总觉得有些地方很假大空.

38分钟前
  • 神蒜子
  • 还行

苟利国家生死以

42分钟前
  • wowo
  • 力荐

如果偶像崇拜是精神必需,那么,去崇拜真正的英雄吧!

47分钟前
  • sprite
  • 力荐

厉害了我的国

48分钟前
  • 冷静冷静
  • 力荐

加油

52分钟前
  • 惯三si
  • 推荐

墙裂推荐。特别是90、00后观看。

55分钟前
  • 柏岑
  • 力荐

当行的路我已行,当信的道我已守

56分钟前
  • 愤怒的芭蕉
  • 力荐

可能真的是成长了(年纪大了笑),我愿意铭记历史长河中这些最可爱最闪亮的英雄们。很骄傲能认识你们

58分钟前
  • 软软
  • 力荐

弃。9'完,没兴趣。

59分钟前
  • 鱼的泪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